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2016-07-02 08:30王爱民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型制造业

李 猛 王爱民(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李猛王爱民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能够带来规模效益,是两者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因。在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打造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加快要素流动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互动,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理;产业转型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外率先发展成熟,随着服务业发展的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有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成为国外研究的重点,总结起来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源头,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补充[1-2]。如Gohen and Zysman(1987)和Geo(1990)等都持有这种观点。然而Eswaran and Kotwal(2002)等则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没有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就不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3]。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Shugan(1994)、Park and Chan(1998)、Bathla(2003)等提出了与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融合发展的关系。随着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扩大,对中间服务即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就会增加,生产性服务的增加依赖于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降低制造业的成本,提高了制造部门的生产率。两者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呈现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4-5]。

国内对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两者互动发展关系的探讨。陈建军、陈菁菁(201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而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又受限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6]。一方面从制造成本的角度,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部门提供物流、保险、信息等专业服务降低制造业的贸易成本[7](赵伟、郑雯雯,2011),因此发展服务外包能够为制造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制造部门专心于其核心业务,实现制造业从低级向高级转型[8](姜凌、卢建平,2011)。同样生产性服务业构成制造业附加值的源泉,对工业获利具有正的外部性。对此,顾乃华(2010)利用随机前沿函数(SFA)模型,证实了两者互动的外溢效应渠道[9]。另一方面从价值链和产业集聚的角度,杨仁发、刘纯彬(2012)认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是与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相互融合、渗透和重组的过程[10],这个过程牵涉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其中技术的创新和知识的外溢,促进制造业由粗放型发展向制造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集聚发展[11](邱灵、方创琳2013)。同时制造业在行业和地区层面的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12](盛龙、陆根尧,2013),因此,加强两者的互动能够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同时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现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互动能够降低制造业的成本,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反过来制造业通过对中间服务的需求来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的集聚。但对两者互动机理的探讨上都借助影子变量,如集聚度。在探究两者互动发展的机理上,缺乏系统性的描述。

二、理论模型的建立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两者在产业内部相互作用和融合的过程。根据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制造业产业链“6+1”模式,上游产业链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采购和订单的处理,产品制造和仓储属于中游产业链,批发经营和零售位于产业链的下游,产品的制造环节只占产品创造价值的10%,而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都处于“微笑曲线”产业链的中低端即产品的制造环节。因此,为实现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要充分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信息商务服务、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等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制造业部门的壮大,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加大,为更好地为制造业部门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原有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业剥离出来,形成为专业化的服务部门,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加强两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具体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产业链提供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和物流支持,融合到制造业的价值链中,制造业产业剥离与转型升级,两个部门构成一个产业,相互作用融合发展。

图1 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理图

为探讨两者互动发展的机制,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我们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进行研究。假设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产业中的两个部门,其总产量函数可以表示为:

我们从产业规模和投入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总产量规模Q中包含二个影子变量,即制造业部门的产量规模用Qm来表示,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产量规模用Qs表示。在产业内两部门产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δ,其中0<δ<1,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与制造业部门之间的产量规模之比可以表示为,即Qs=Qm(1-δ)/δ。从投入要素进行分析,A表示生产的综合技术水平包括企业家智慧、经营管理水平、先进技术运用水平等,可以在生产服务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两个方向进行分解为:A=AsAm。假设α+β=θ,根据C-D函数的条件,只有当α+β=θ≥1时,存在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益,两者结合才有必要。根据假设我们可以将(1)式进行分解成四个要素进行组合:

其中Lmδ1,Lsδ2和Kmβ1,Ksβ2分别是是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制造部门和生产服务部门之间的分解,因此(2)式可以看成是(1)式在两部门之间的分解。

可以得出:

联立方程(3)和(5)得:

通过(6)式我们看出产业的规模由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个部门的规模决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比例。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是生产性服务业附属于制造业部门,即生产性服务的价值是以制造业创造的价值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取决于制造业部门的产量。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在制造业上,共同创造价值。

在现实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本投入Ksββ2可以归为是可变资本的投入,联系制造部门的资本Kmββ1投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本的投入,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另一部分是可变资本的投入,如原材料等。在国家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没有生产性服务业资本投入的相关资料,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附加在制造业上的价值,它与制造业产出Qm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用Qm代替Ksββ2,其弹性系数仍服从于服务业,并以Qmββ2代替,与生产性服务资本投入存在一个系数用φ表示,结合(6)式可推导出:

运用联立方程(7)做实证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满足α+β=θ≥1即aa1+ββ1+aa2+ββ2=θ≥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才会有动力,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三、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于对现实经济状况的分析,从式(7)中的联立方程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和反馈机制,两者呈现互动发展的趋势。为了便于计量和准确看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联立方程(4)和(7)做形式的变换如下:

其中Qm表示制造业的产值,Qs表示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增加值,Q表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者产值之和。Lm表示制造业劳动投入,Km表示制造业资本投入,Ls表示服务业劳动投入,μm和μs表示随机误差项。

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中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剔除了西藏和重庆两个数据不完整的省份,运用eviews8.0软件进行处理。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在统计年鉴中没有单独列出,根据相关人员的研究结果和百度百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我们选取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业、信息软件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邮政业的加总代表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产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2005年为基期对产值做了指数平减,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具体计量模型结果如下:

根据实证的结果可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组成的一个部门中,两者的互动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这也是两者互动发展的动力。根据联立方程(8)的第一个方程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组成的产业中,产业的规模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0.55个百分点是由生产性服务业贡献。根据第二个方程可以看出制造业的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具有正效应。结合C-D函数中随机误差项us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所处的环境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因此该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从中可以得出:一种产品如果只有制造业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参与生产,即在两部门组成的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依附在制造业部门,是制造业部门产品附加值的来源。制造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分工的不断细化,会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促进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两者的互动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能够更好的配置资源,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从两者互动发展的关系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说明两者之间的互动还不够充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13]。为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互动。

(一)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市场

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在政策上进行引导,鼓励制造部门剥离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加强与跨国服务业的合作与联系,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接全球服务业价值链,培育跨国服务公司,为制造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金融支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壮大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充分互动,更好的协调配置资源。

(二)运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重组制造业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信息化水平高、附加值大和消耗资源少的特点,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掌控者和设计者。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业提供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的服务,促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集聚。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异质性特征,各行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同。因此运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对制造业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重组制造业价值链,能够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互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加强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聚

制造业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集聚,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制造业部门侧重点在产品的制造,对于制造业的产业链的关注不足,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支撑点。培育以制造业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加强不同地区产业之间的融合,鼓励企业进行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和重组,促进相关企业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使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和专业化。

(四)推进要素流动的市场化程度

根据科斯的市场交易成本理论,降低市场中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交易成本,可以有效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基础是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急需破除限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重点和优先发展一些急需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建立健全融资渠道,加大资本投入,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为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主要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来推进各要素在市场中的流动。

【参考文献】

[1]Cohen, S, Zysman, J. Manufacturing Matters : The 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M]. New York : Basic Books,1987.

[2]Geo. W. J. Producer Services, Trade an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J]Regional Studies, 1990, 24(4).

[3]Eswarn , Kotwal.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2).

[4]Shugan , S. M. 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ices. In: Rust RT Oliver RL. Editors. Se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1994.

[5]Se-Hark Park,Kenneth S. Chan. 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J]World Development. 1989,17(2): 199 -212.

[6]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06: 141-150.

[7]赵伟,郑雯雯.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J].经济学家,2011,02: 67-75.

[8]姜凌,卢建平.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升级的作用机理[J].经济学家,2011,12:94-100.

[9]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0,05:48-58.

[10]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2,01:40-46.

[11]邱灵,方创琳.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地理研究,2013,01:99-110.

[12]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05: 115-129.

[13]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06:151-160.

责任编校:徐晓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LI Meng WANG Ai-mi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t is found that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tegration is the internal drive of their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ringing economies of sca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in China, outsourcing market should further grow for producer service so that industry agglomeration can be built centered around the core technology; market-oriented factor mobility accelerated and the integration promoted of the flows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capital.

Keywords:manufacturing; producer services; interactive mechanism;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中图分类号:F719;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55(2016)02-0036-04

收稿日期:2016-03-11

作者简介:李猛(1992-),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王爱民(1971-),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型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