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军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含义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学思维体系,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打破常规,这在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体系的学习和研究中都有巨大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高中物理课程体系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普通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和科学;另一方面使物理与数学的联系变得密切。物理学科内在知识体系虽然较之初中物理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深度更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创新思维的养成需要有自主独立的价值观导向,过度依赖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养成。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后,应改变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老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分组探究。为了提高课堂参与度,老师还可以在探究之后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但老师要在合适的时候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理论知识。
二、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价值体现在对实际问题的新探索、新认识,或者是对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的探究、推测、思考、表达。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际,否则就没有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在动力学和运动学部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如根据刹车时的轮胎轨迹来判定司机超速与否、电梯升降过程中超重失重现象的物理学本质的解释、选修部分动量守恒定律对生活中极短时间相互作用两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解释等。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在思维过程中学会进行知识的加工与再现,进而进行创新和表达。
三、加强物理学内部的知识联系
物理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各个部分的知识相互联系,如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相互联系,电现象与磁现象的相互联系,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与运动、重力与万有引力的相互关系与推导等。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基础性内容,通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可以知道电流的形成原因是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的本质是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的作用等,这都体现了物理学各个知识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认识到这种联系和统一性,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基础。
四、通过习题的解答和解法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和深化理解的手段,也是高中学生所要经历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的要求,因此,高中物理的教学无法脱离习题教学。习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但保证做题的质量和效果才是关键。题海战术只能给学生的思维增加沉重负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随着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布置一些存在一题多解情况的题目,这些习题既可以用方程和代数思维的数学方法解答,也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相应规律解答。从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图像分析、理论分析、现象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一个题目进行深入解剖和探究。或者老师可以将相关的同一类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后来解答,做到举一反三。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它独具特点的学科知识体系,更是因为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无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用创造性思维所谱写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支从兵.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2]王 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