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

2016-07-01 09:30马伯庸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水患海瑞太湖

马伯庸

适用主题:智慧;能力……

一提到海瑞海刚峰,大部分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夫子形象。他既有清正廉明、勇于直谏的一面,也有不近人情、古板迂腐的一面。围绕着他的故事有很多,什么死谏嘉靖、弹劾徐阶、智斗胡宗宪之子、为母卖肉、逼杀幼女(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等等——每一件事,都给他的这个刻板印象加深一分。

因此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海瑞是忠臣,是直臣,是清官,这些都毋庸置疑。可很少有人会说,海瑞是能臣。对他到底办事能力如何,始终少有人提。给人的感觉,海瑞似乎只会骂,不会干。

海瑞其实做过一件惠泽后世、影响深远的事,足以体现出他的政治手段。可惜他头上的“直臣”光环太过耀眼,把这件事给淹没掉了。

隆庆三年六月,海瑞擢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统管十府。十府指的是以太湖为核心的十府一州,包括苏州、松江、镇江、安庆等地,皆是江南膏腴之地,是大明最重要的生产地区。

太湖平原附近虽然富庶,但水患也十分频繁,动辄一泻千里,居民流离失所。因此在这个地区为官,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治水。在海瑞之前,关于如何治理太湖有很多办法,但都治标不治本。海瑞亲自考察了一圈,又参考了之前历任主官的治水记录,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欲治太湖,先治吴淞江。

形象来说,太湖就像一个大盆,下雨一多,盆装不下,水就溢出来了,成了水灾。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太湖的水引出来,直通东海。只要这一条引流的通道足够大,排水量大于进水量,那就不会有水灾的问题了。

太湖导向东海一共有三个通道,号称三江。其中东江、娄江早没了,到明代时,只剩吴淞江一条通道。不过吴淞江也已淤塞不堪,只剩下细细的一条河道——太湖水光进不出,难怪水患频频。

海瑞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应该重新疏浚吴淞江,而且不是开挖支流,而是集中力量扩大主干流量,这样才能让水势急猛,冲走泥沙。不过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吴淞江该从哪里入海?

旧有的入海口已经旧不堪用。海瑞发现,早在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夏元吉曾经搞过一个水利工程:他把太湖之水从吴淞江引至一条叫黄浦江的支流,顺黄浦注入长江,再自崇明入海,称为“黄浦夺淞”。这里本该叫做黄浦口,但因为有夺淞之事,仍叫做吴淞口。

海瑞认为,夏元吉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力度不够大。他经过缜密调研,决定将江面缩窄改深,增加水流冲击,并增加曲折,以阻缓潮水。这种犀利眼光,可不是寻常官员能具备的。

很快朝廷批准申请,整个工程于隆庆四年正月初三正式启动。海瑞亲自主持,掌握钱粮款项,以工代赈,先后任用灾民十三万人,两个月就完成了,且比预算少用了百分之十的费用。要知道,历代治水,从来都是个吞金的大窟窿,超出预算几倍都属正常,海瑞居然能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上,还能控制成本,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这项工程的成效斐然,太湖水患大大缓解,“由是旱涝有备,年年丰登。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其影响绵延明清两代,影响至为深远。

不妨想象一下,倘若没有海瑞,疏浚吴淞必然艰难万分,成效不大。太湖水患频频,长此以往,江南膏腴之地沦为泽国,国家财政大受影响,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天下大势都要为之改变了。

从更大的历史尺度去看,海瑞主导的治水工程,让吴淞口(黄埔口)成为一处沿海枢纽,极利海运。后来这里开埠设城,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所在。现在上海市内有条苏州河,其实就是原来的吴淞江,因为开埠后洋人发现沿这条水路可直达苏州,故名苏州河。

可以这么说,没有海瑞的治水,就没有上海的地位。

这一项工程,对当世与后世影响都至深至远,体现出海瑞的超凡眼光与精细管理手段。所以这个人的能力,绝非只有“忠心耿直”四字来形容,他同样是一个规划大师和优秀的项目经理。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水患海瑞太湖
“海瑞定理Ⅰ”的历史性反思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
论海瑞的“廉名”传播及历史启示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Location Scale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