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红
历史典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追根溯源: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文本翻译: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必须在学之前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求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空闲时间。”
名家运用:当然,夜读多是寒冬夜读,也是有其原因的。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读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哥俩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以此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来诵读,哥哥讥笑他,他仍照读不误。当董遇有所成就时,有人便向他求教,说自己也想读书,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听后告诉他,应当利用“三余”时间进行读书,那人便问何为“三余”,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夜读书,“三余”一下子就占了两余,冬夜读书名不虚传,众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趣,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刘鹏飞《寒冬夜读不知眠》
学生运用示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读书让人洞察世事,读书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想找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在自由自在的海洋中遨游,那么就让我们读书吧。
如董遇那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时光,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方能体味到书中的真谛。尤其是在静静的冬夜里,一个人,一杯香茗,一册在手,那是一片清静的天地,那是一种纯净的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我们才能真正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能清晰地感受到与文明的对话,与古人倾心的交流。
(作者为吉林农安四中教师/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