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红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看见一池水的时候,如果水面是静止的,你就能看见月亮的倒影;如果水面摇动,月亮也就变得破碎、离散,很难看见真正的月亮。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思想动摇了,我们就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题解】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池水静止与摇动,所呈现的月亮分别是完整与离散的。由此及人及社会,人的心灵清净了,可以倾听到内心的声音。由此我们可以写“宁静致远”“静以修身”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从这个角度选材,宜抓住“静”,从心灵安静、思想平静对人格、灵魂成长价值的角度来选择。比如褚橙的种植者褚时建,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重量级素材。
角度二:名与利是俗世悬在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信念、信仰、理想面前,我们的思想一旦动摇了,我们就会在生活的漩涡中丢失自我。由此,可以从“淡泊明志”的角度来写,谈简单生活、减少俗欲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更近,离生活的本质更近。
选材小贴士:选择这类材料,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结合,不可丢掉思想安稳只谈简单生活。简单生活只是表象,简单生活是对某些内容的放弃,对某一内容的执守。内核是思想的安稳与确定。大道至简,如演员陈道明。
角度三:思想怎么才能不动摇,需要我们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里,能够离绚烂的霓虹远一些,离聒噪的喧嚣远一些,用一种坚定的守护让思想坚定不移,让本我与自我相合、完整。
选材小贴士:选择这类素材,应突出坚定思想的辨证性。思想坚定不是执拗,是寻找到本我、真我后的坚定执著,是对自我的保持与执守。坚定的思想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安静,思想上的安静不是不动脑,而是思想坚守在一个领域。
【高分素材】
人物素材:中国电影史的泰斗级大家李少白1950年因工作接触到大量美、英等影片,就此开始了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研究。他2006年7月主编的《中国电影史》,理清电影的百年历程。李老师写文章大多是从看资料开始,边读边写,勾勾画画,剪剪贴贴,反复斟酌,反复修改。他的学生说: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与浮躁的学术氛围中,他总是淡泊名利,沉下心来研究,尽管世事艰难他却不负光阴,他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的信仰。
素材点拨:李少白老师对电影的信念、信仰指引着他五十六年坚持对电影的钻研,从事着看似简单、单调的资料收集、钻研工作。也正是这种信仰让李老师能摆脱名利的干扰,让心灵静下来。
文学素材:托尔斯泰有一个偌大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他每天早晨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有个“车间”紧挨着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会亲手制作一双半高筒牛皮靴送给好友诗人费特。他还曾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勇敢地参加塞凡斯托波尔保卫战,并获得“四级安娜勋章”。专注于自己的“正事”,包罗万象的工作,一切可以给他灵感的事与物,都为他如何成为大师贡献了力量。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适合用于“坚定的守护让思想安静”“坚守自我,澄清灵魂”“执于一念,身心合一”等话题。托尔斯泰在众多领域都是一把好手,但这些都从属于他挚爱的文学创作。为创作,他在各个领域寻找灵感,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始终记得心中的声音“文学创作”。
生活素材:一则调查发现,都市之中,竟然有不少人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逃离都市、归隐临泉的梦想,从遥远的海岛到偏僻的深山之中,都有这些年轻的隐居者的身影,并且正在享受着自己选择的生活。这群人甘愿用一种简朴的生活离理想、离本我越来越近,用他们的话说:“隐居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只是让人孤寂下来,让心冷静下来,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
素材点拨:这是一个群体性的社会现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离人们的生活理想越来越远,人们在喧嚣的城市钢筋水泥中迷失了自己,听不到内心的声音,找不到真实的自我,于是有人渴求在宁静的自然中澄清思想,从而生活在有“我”的世界里,感受一份生活本真的诗意和洒脱。
【素材演练】
止水之思,明镜之眼
叶子滢
明月高挂,宁静的湖面,一轮皓月,静谧圆润。微风轻拂,湖波荡漾开来,月影顿时散落在湖水中,变得零碎虚幻。人心也像湖面一样,思想驳杂混乱,看到的世界支离破碎。当心静下来时,思想会像明镜一样清晰明了,眼里的世界也因之而真实和美好。刘禹锡说得好:“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面对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而不遗余力、殚精竭虑,放弃了爱情、冷落了亲情、忽略了友情。又有多少人还能持有一份冷静、一份坦然,做到任凭风浪起,定如磐石、心若止水?但还是有些人可以古井无波淡然地思索天下事,不会因为一时心血来潮去执着于一丝一缕,他们冷静的心有着清晰明了而且坚定不移的思想,他们对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明末史学家谈迁,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写了百卷4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历四年努力,终完成新稿,59岁的他又花费三年时间重新校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正是他以冷静的思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化悲愤为动力,凭借顽强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厚的一笔。
心若要静下来,思维会冷静,但大可不必就此隔绝自己和世界,以对世事的冷漠来彰显这种冷静,反而需要专心致志地融入世界、欣赏世界、建设世界。因为人有了想法,才会付诸行动来实现,而且一心一意地去完成一件事,更能让自己的思想充分地发挥,无论是对是错,必须要敢想敢做。懦弱者往往就是思想游移纷杂,畏首畏尾,只看到破碎、残败的世界,进而心更怯弱,思想更芜杂。
心静,则思维清晰,则思想静,可是并不意味着只让思维限定在一个狭窄小胡同里,狂妄自大。要知道,在水中和在岸上看一件事物是不一样的,会有一丝小小的偏差甚至错觉。不让思维拘泥于一格,多维度的思想可以让一个人灵感频至。执着于一个领域,但在多个领域游弋,取相邻领域为己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他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钱老执着于科学的探索,思想坚定而平静,但他并不限定思维于此,对艺术领域的涉足让他在科学研究中避免了死心眼,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心如止水,更不是消沉和保守,它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心如止水、思维冷静的人,知道自己应如水一样前进:如果前面是高山,就绕过去;如果前面是平原,就漫过去;如果前面是张网,就渗过去;如果前面是道闸,就停下来,等待机会。他们不急不躁、脚踏实地、荣辱不惊、大智若愚。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才有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肺腑真言;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洪应明看空名利,才留下了“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佳句。
心如止水,就会有双明镜般的眼睛,看到美妙自然的世界;冷静地思考,贴近真我,才可能触摸到真实的世界。
【教师评点】这篇文章有两个突出特点:1.列举素材涵盖面广。文章引进了谈迁、钱学森、诸葛亮、周敦颐、洪应明等人物的素材。从领域来看,这些人涉及文学界、科学界、军政界;从时间来开,这些事跨越古今。以此,文章观点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除了事例素材,文章还引用刘禹锡的诗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2.素材叙述方式多样。文章首先详细引用谈迁的事例,充分阐述了以冷静的思想面对俗世变故的观点。接着谈到钱学森,分析他执着平静于科学,同时涉猎艺术,借艺术之石攻科学之玉的广而专的思想特点,指出思想的平静不是单线思维、执拗思想。最后用一组排比列举诸葛亮、周敦颐、洪应明等人物素材,有力地表明了心的平静、思想的平静并不是一种努力无用论的消极怠世。3.分析素材深入深刻。文章从心如止水出发,谈到思想的冷静,谈到这种冷静有别于冷漠。接着又将这种思想的平静和思想的怠惰区分开,指出思想的平静是对方向的坚定不移。
不足之处:1.素材的选择如能考虑古今中外会更好;对谈迁素材的叙述稍嫌啰嗦,可以精炼些;对“思想的冷静有异于对世事的冷漠”这一观点也可以选用一则素材来佐证,让分析更充分。2.文章开头在题目材料的基础上生发扩充,虽然词句优美,意境幽深,但显得思路狭窄。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