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2016年5月6日,朝鲜劳动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图为平壤街景。
6月1日,美国财政部把朝鲜定为“头号洗钱机构”。奥巴马政府的这项措施意味着,任何与美国金融机构有联系的银行,如果与朝鲜有业务往来,都有可能面临美国的制裁。这类制裁被称为“次级制裁”,即制裁“与被制裁对象相关的第三方”。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车维德称此举“相当于金融领域的核武器选项”。
同一天,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委员长、国际部部长李洙墉率领的朝鲜劳动党代表团。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近3年来首次接见朝鲜高官,有分析称这是中朝外交关系转暖的风向标。
朝鲜半岛无核化是中美的共识,但在具体路径上有差异。美国寄望于国际制裁和安全威慑,中国则主张制裁与接触的双轨策略。上述两件发生在同一天的事情,也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朝核问题的未来走向,不能只看中美的共识或差异,朝鲜的动机与策略,也不容忽视。
凿洞外交
朝鲜近年来频繁的核试验、导弹试射,为自己招来了一波比一波严厉的国际制裁,也为自己筑起了铜墙铁壁般的外交困境。金正恩政权没有对国际制裁屈服,并不意味着朝鲜天然对制裁具有免疫力,制裁造成的压力也绝非毛毛雨。
朝鲜突破困局的关键,在于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并实现与美国的接触或对话。但它三番五次的一意孤行,将上述两项任务都变成了高难度的挑战,因此有人称朝鲜对美韩等国搞的是“凿洞外交”。
从中方新闻稿的表述来看,李洙墉5月31日至6月2日的访华属于党际交流,主要是通报朝鲜劳动党七大的情况。也就是说,这是中朝传统交流形式的一部分。从外交层面讲,也没有脱离中国长期坚持的对朝制裁与接触的轨道。当然,朝鲜在劳动党七大后主动派高官赴华,并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表明中朝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但中朝这次互动是否会成为外交关系转暖的风向标,还有待观察。习近平在会见李洙墉时,提到了“中朝两党就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沟通的传统”,但也强调了“中方在半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言下之意是,在朝鲜弃核这一点上,中国立场丝毫未变。从朝中社的新闻稿看,李洙墉提到了“朝中友谊”,但也重申了朝鲜坚持发展核武与经济的“并举路线”毫不动摇。中朝党际交流畅通,但外交分歧犹在。目前判断中朝外交关系转暖,还为时尚早。
李洙墉访华前,平壤在韩美方向也尝试了“凿洞外交”。在劳动党七大的讲话中,金正恩向韩国抛出了改善关系的橄榄枝。5月21日和24日,朝鲜国防委员会人民武力部,两度向韩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文,提议举行朝韩工作会议讨论军事会谈事宜,被韩国直接拒绝。韩国国家统一研究所学者车杜玄认为,朝鲜是在通过向首尔发和解信号,做给北京和莫斯科看:平壤试过了,但被拒绝了。
在车杜玄看来,平壤再次对首尔发起对话攻势,也有投石问路的考虑,以韩国的反应来判断下一步外交主攻方向。当然,对朝鲜来说,上述电文的接收对象既是韩国,也是美国。用他的话说,朝鲜是想“借首尔之手,敲华盛顿的门”。因为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一大特点是,朝鲜想改善与华盛顿的关系,不能越过首尔,必须以对韩和解为前提。
战略耐心
战略耐心,是奥巴马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美国愿意用一揽子交易,换取朝鲜完全弃核、美朝关系正常化与经济援助,但是必须以朝鲜展现弃核诚意并回到谈判桌为前提。简单地说,就是美国会按兵不动,直到朝鲜迈出第一步。也正是这个战略耐心,导致金正恩一直敲不开华盛顿的大门。
但与奥巴马相比,金正恩似乎更有战略耐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彼特·海耶斯认为,目前来看,金正恩似乎在谨慎地采取可以被称为“战略耐心”的策略,也就是说,他希望等到美国拒绝以承认其体制为接触条件的做法破产,同时扛住国际社会对其糟糕人权纪录的指责。“总的来说,鉴于朝鲜的相对弱势,金正恩在周边大国给其造成的日益压缩的空间中闪转腾挪,来追求体制生存;采取的正是与美国的战略耐心类似的策略。”
与不可能再竞选连任的奥巴马和朴槿惠总统相比,年轻的金正恩的战略耐心策略显然更有优势。韩国延世大学学者崔宗根认为,奥巴马的“战略耐心”是危险的,他表示:“如果我们认同朝鲜即将崩溃的可能性低,但朝鲜的核武能力却在逐渐增强,还能说时间在我们这一边吗?”下任总统的热门人选特朗普已经发话了,愿意直接与金正恩对话。虽是竞选语言,但至少是对奥巴马“战略耐心”的否定。
至于韩国方面,朴槿惠总统关闭最后一个“韩朝合作的象征”开城工业园区,事实上与美国的战略耐心实现了完全同步。但英国利兹大学朝鲜问题学者艾丹·福斯特-卡特注意到,今年4月韩国国会选举,朴槿惠所属的执政党新国家党失利,很可能意味着下一任韩国政府对朝政策会发生变化。“目前阳光政策已落幕,但‘太阳可能会再次升起。在朝鲜半岛,永远也不要说永远。”
在彼特·海耶斯看来,金正恩的战略耐心策略,显然是利用了中国不希望朝鲜半岛生乱的政策立场。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朝鲜半岛问题学者斯科特·斯耐德也认为,金正恩利用了中国的地缘政治担忧。“他知道中国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朝鲜半岛出现不稳定和战争。”
从长计议
5月25日,前驻韩美军司令沃尔特·夏普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表示,平壤政权的崩溃,可能比想象的要快。他甚至预言未来5年内朝鲜就会“内爆”。崔宗根认为,奥巴马对朝鲜的战略耐心,本质上是建立在朝鲜即将崩溃的想象上的。事实上,无论在政策圈还是战略界,美国对朝鲜崩溃的乐观态度都比较普遍。但彼特·海耶斯认为,这种乐观主义,哪怕是谨慎的乐观,对于建立一项针对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及一个注定将执政数十年的年轻领导人的现实政策,都是糟糕的前提假设。
虽然平壤对其“并举路线”信心满满,但这种信心与国际评价存在巨大差异。不过,仅看到朝鲜的“凿洞外交”四处碰壁,不考虑朝鲜在“并举路线”上的战略耐心,无助于打开朝核问题僵局。彼特·海耶斯认为,朝鲜的内部“韧性”以及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意味着它的战略态势不会轻易因外部压力而发生变化。“但综合性、区域性的应对方法,可以诱使朝鲜在国内和国际行为上走向‘正常化”。
朝鲜在“并举路线”上的战略耐心,也是对于包括中美韩在内相关国家的战略难题。韩国国防分析研究所学者韩成卓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并举路线”长期来看可能不会成功,但韩国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这项战略首次把发展经济作为朝鲜国家战略的一个主要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拥有核武器一样,发展经济同样也成了检验金正恩统治合法性的一项指标。金正恩政策变化的可能性,或许就隐藏在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