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错位”体验

2016-07-01 19:02张墨宁
南风窗 2016年13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鸡汤错位

张墨宁

反鸡汤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更能安抚无望的内心。但是在高考这件事上,你会看到很多偏差和不同群体认识的错位,不再能产生一致的社会共鸣。

每一年到了高考季,网络空间里最热门的讨论就是各省的作文题目,今年走红的是全国卷1的作文题目,形式是“看图说话”,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第二次考98分被家长打了一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次不及格,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扬了。段子手对此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解题。人们之所以热衷讨论作文题目,除了只有作文题目能被看懂,当然还因为它代表着主流价值导向,虽然政治色彩越来越淡化,但强化了对社会新现象、新矛盾的反映,在这一点上,有和“春晚”差不多的功能。

热议高考作文题目已经成为近三十年的传统,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话题方向,那就是对高考本身意义的解构。比如说无论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最后还是得去“搬砖”,环境工程的修草坪,物流管理的送快递等等,还有更“反智”的,“四年后你们会明白,今天所有的努力,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改变你们命运的并不是什么知识文化,主要是爹妈、长相还有你们家的房子是不是要拆迁。”另外一种则更像“劝世”:“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实际上,这两种指向同一个结论,那就是高考之后才是残酷现实的开始,对高考能够带来的命运改变只是不切实际的预期。

这些段子的流行当然有社会基础,“颜值”、“出身”这些先天因素差异给处于弱势者带来的挫败感的确是比以前强了,也与“反鸡汤”的流行有关,充满了逻辑漏洞的鸡汤和励志学现在快变成鸡肋了,前段时间热播的《欢乐颂》,也有对成功学荼毒年轻人的反映,邱莹莹在失恋、失业之后,想靠对成功宝典的李阳式朗诵重塑信心,但已经是成功人士的安迪告诉她,这里面的故事根本无法成立,站不住脚。

反鸡汤的功能在于拆穿某些根深蒂固的大道理,鸡汤的本质是以过来人的经验主义指路,用精美的文字包装成正确人生路径的升级版。而反鸡汤同样是以经验主义告诉人们,阶层、智商和社会地位的壁垒几乎是打不破的。反鸡汤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更能安抚无望的内心。但是在高考这件事上,你会看到很多偏差和不同群体认识的错位,不再能产生一致的社会共鸣。

高考反鸡汤在传达一种“读书无用论”,但事实是高考的竞争只会比从前更激烈,前不久因为江苏“减招”的事,学生和家长们都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不公正对待,教育政策偏向普惠性的利益,而相关者只会在意自己进入“211”、“985”的机会是不是被削减。在全国录取率已经接近80%的情况下,上不上大学已经不是核心所在了。

就业市场上的要求不仅要看学校的牌子,还要精确到第一学历,只集中在几个特大城市的优质资源才是重点争夺对象。在一些教育质量比较高的区域,学生非常看重自主招生,尤其是在各项加分政策逐步取消之后,自主招生意味着能优先拿到名校入场券,高校也乐得其所,可以早早预定各省的“学霸”。这样的游戏规则显然更有利于能够提供多元教育的家庭。所以,精英的遴选机制已经发生变化,高考的利益越来越向最顶端集中,甚至提前了阶层固化。

还有一重错位发生在教育主管部门与被改革对象之间,“减负”这样比较主观的效果现在已经固定写在了政策目标中。教育改革与大多数领域的改革一样,最需要动利益,比如部属大学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教育部门与高校之间的权力边界,其复杂性导致许多教改措施很难推动。最容易的当然就是减负,所以这几年教育改革没少在考试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比如江苏省近十年已经有五种模式存在过,模式一变,中学就要调整师资,重组班级,最后改革下来学生的负担也并没有减轻。在整个的教育制度改革中,考试制度是最需要一些稳定性的,反而几经折腾,最需要打破的障碍却迟迟未动。

高考,应该促进更大的社会流动,而不是让阶层分野来得更快更早。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鸡汤错位
有趣的错位摄影
呆雏配忠犬,鸡汤对狗粮
DIY鸡汤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鸡汤热线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