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语文学习力提升的论辩活动组织策略

2016-07-01 12:48郑丽丹
关键词:组织策略

郑丽丹

摘 要:论辩,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实践性运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形式,是培育学生语文学习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开展论辩活动,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力的提升。着眼于语文学习力提升的论辩活动主要有情境激发促心动、合作撰稿促脑动、唇枪舌剑促互动等组织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习力;论辩活动;组织策略

现在的语文教学常受“重考试,轻能力;重标准,轻个性;重讲授,轻活动”的批评,甚至被无情地贴上“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标签。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语文学习没有活力、语文成绩提升乏力的学生确实不在少数。怎么办?“从人的行为、人的活动角度考察,明确语文课就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许不无助益。”[1]

语文实践活动课形式丰富多样,但基本指向是语言实践活动。论辩,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实践性运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形式,是培育学生语文学习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笔者所在的学校有着优良的论辩传统,拥有一批活跃有力的教练、一支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辩论选手队伍,语文论辩活动丰富。基于此,笔者尝试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开展论辩活动的实践研究。

成功组织论辩活动,前提是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不能放弃组织者、支持者的责任。笔者把教师的组织策略归纳为情境激发促心动、合作撰稿促脑动、唇枪舌剑促互动等三种。在语文学习力的研究中,我们根据学习力理论模型,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动”原则:形动,意思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心动,对应“意志与进取”维度;脑动,侧重思维的力度,对应“策略与反思”维度;互动,对应人发展的两条途径。显然,上述三种组织策略分别对应心动、脑动和互动。

一、情境激发促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由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方面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所以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支持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追根溯源学辩论

在古希腊伯利克里时期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雄辩家们纵横捭阖,忽而谈古,忽而论今,唇枪舌剑,智慧超人。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前人的论辩之美,可以引发他们模仿或创新的冲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资源,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孟子巧妙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告诉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观点的谬误之处。俗话说,君王都是很难伺候的,孟子却能运用比喻方法,巧妙地成功开导了一国之君的心思。这种让对方无可辩驳的论说技术,学生看了是心向往之的。

(二)抽丝剥茧明辩术

有些时候,人们不愿去做某个事情,甚至连尝试一下的动力也没有,是源于对它不了解而引发的惧怕。学习也是如此。有所知,方欲为。掌握辩论知识与经验,拂去辩论的神秘面纱,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行动的信心。

一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辩论的基础知识,了解辩论的相关规则。比如,辩位对辩手的要求:一辩“启”,开篇立论,牢牢把握辩论的大方向;二辩“承”,补充说明,加强巩固;三辩“转”,找出对方漏洞,强势发起攻击;四辩“合”,宏观把握,总结陈词。辩论场上的四位辩手,讲究的是齐心协力,整体作战,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这个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能跟议论文写作的“起、承、转、合”联系起来了,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难在实践中的运用与配合。现学现用有助于深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分组模拟角色进行操练。通过理论学习和模拟练习,学生既初步明白了辩论规则,又知道了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二是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辩论的临场技巧。比如,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来讨论“请问,贵校还有多少人在使用毛笔呢?”这个提问的目的。讨论后就可能形成这样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是出于调查或了解;但是如果是在自由辩论中出现,则可能是以此来反驳对方,说明有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应该被淘汰了。如此这般通过多种比较,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自由辩论阶段的发问与日常课堂的发问不一样,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控制和攻击对手,往往在问题中设下陷阱。同时,辩手对对手的应答也不同于日常情况下的应答,其目的并非提供信息,而是以富有技巧性的回应使自己在被动的状态下挣脱对方的陷阱和控制,甚至发起反攻。这之后,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学习自由辩论阶段的一些技巧,如回答技巧:蝉联答辩、相反应对、幽默答辩、借言答辩、模糊答辩、闪避答问、转意闪避。这个环节,学生一般是兴致非常高的,经常会在认真领悟的基础上当堂就找同学练习起来。

情境激发这一阶段,属于论辩活动的预备阶段,主要体现了学习力“三层次六要素”的第一层次要素(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

二、合作撰稿促脑动

辩论稿的撰写是准备辩论的重要环节,对辩手的思维品质、学习探究等有着很高的要求。这里的脑动是指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下,学生在辩稿准备实践中激发好奇心探究欲,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习反思的过程。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一环节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由体察领悟、模拟强化、实际创作等部分组成。

(一)含英咀华赏辩词

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优秀的辩词,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采用了什么形式、逻辑如何安排、情绪如何控制等。如笔者请学生赏析辩题“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更重要”的一辩立论。经过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多方讨论,学生形成了诸多评论,试举几例如下:

①正方的立论叙述方法很别致:采用分镜头的形式,生动形象出人意料。

②语言很幽默。幽默是一种高品质,使人轻松,能产生很好的临场效果。主体部分如此,结尾更如此:“明月几时有,人生何所求。心理要注意,身体更重要。若无好身体,万事付东流。但愿人长久,普天人同寿。”

③语言虽然轻松诙谐,立意却严肃且切合辩题。如此立论,会给对方造成强大的压力。

④事例均来自于生活,亲切贴合;比喻手法、排比句式也很精致。

由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通过主动探索、合作讨论,他们获得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初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辩词片段写作活动,让这些已得的“知识与经验”来促进“意志与进取”,来提升“策略与反思”。这个环节很常规,这里不再赘述。

(二)联珠缀玉撰辩词

一场辩论赛,辩论稿的立意高下、素材丰富与否、文稿文采如何,对辩论的胜负有直接的影响。余式厚在《辩论赛的春天》一文中说:“有人说,天下文章最难写的要算是辩词了。这话有道理。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要把一个道理说透,而且要求又是那么高——要有理论,要有生动的例子;要有礼貌,又要语言犀利;要全面论述,又要简练。这是何等之难。”可见,这个环节,最考验师生的思维品质和协作交流能力。我们的做法实实在在却效果很好:辩论队拿到辩题和立场后,马上集体研讨、分工搜集素材,接下来教练、选手写辩词,然后集中交流讨论,对辩词进行修改,最后教练负责辩词的统稿,辩手们则开始讨论一些相关问题,如设计自由论辩时己方发问题目、揣测对方可能提问的问题、敲定回答的答案,等等。

这个环节,体现了语文学习力分析框架的无数个细化指标,比如:大量阅读作品,主动增加学习的广度、深度、难度;阅读写作中勤于独立思考,也能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碰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懂,既不盲从权威,又不固执己见;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愿意并善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成果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能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提供充分的理由……由此可见,开展辩论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唇枪舌剑促互动

这里的互动有三层含义:(1)指师生、生生、群体与群体在论辩这个实践活动中的协作与交往;(2)包含论辩时的正反互动、师生互动、评辩互动等;(3)指向学生在论辩过程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一)接受认知能力

在辩论中,听的能力很重要。一要听对方,听明白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掌握对方的错误和破绽,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确定己方的应答攻守。二要听己方,听懂队友的发言,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共同应对。知己知彼的听,既是交流也是协作,是一支队伍携手进攻和防守的基础。

教师须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让学生两两合作,一人用一定的语速念文章,一人听后即时概括文意;选择一些有明显漏洞的自由辩论辩词,要求辩手快速找出问题并予以反驳;己方一人亮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人马上说例证,等等。这种训练,主要涉及听语言、听逻辑,强调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理解,比较锻炼批判性思维。

(二)语言表达能力

在辩论中,说的能力极为重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可以分步做:

首先,掌握辩论语言的基本要求:清楚、准确、有理,因为是当面交锋,还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调。

其次,要求辩手的语言力求完美——自信、流畅、精练、富有激情,还有到位的语调与表情。语调虽不气势汹汹,但可以咄咄逼人:陈词说理时要慷慨激昂,以示己方理论基础的扎实;反击对方进攻要坚决有力,以示己方的信心和力量。

最后,作为一个优秀的辩手,要学会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这种利器,于谈笑风生之间“置对手于死地”。这种调侃幽默,语速、语调可以有大的起落变化,以渲染气氛,调动听众情绪。比如下面有关“算盘终究会被淘汰”的辩词:

如果木制的纺织车不会被淘汰的话,你的妈妈想给你做套衣服,就要“唧唧复唧唧,老妈在织衣。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邻居睡不着,大家都叹息”。知道的说你妈是贤妻良母,不知道的就纳闷:你家干吗养那么多鸡?

极具幽默感的辩词,配以辩手夸张的语调和表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团结协作能力

辩论就是一项集体活动。从材料的分组收集、假设的提出与验证、辩词撰写的分工合作,到立论与驳论的攻防转换,再到自由辩论的正面交锋、包抄围合等,都离不开辩友的协作与支持。尤其是自由论辩阶段,由于双方当面交锋,短兵相接,因此最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人际交往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高中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有明确规定:一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二是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三是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辩论,是辩手和对方、听众、评委之间的一种言语交流、思想传递。语言交锋和思想交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交流情感和信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J].课程·教材·教法,2009(4):26.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组织策略
基于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探讨
英语学习组织策略辅导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中班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幼儿阅读教学的有效组织策略探究
“学讲思想”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新课程理念下关于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尝试与思考
数学课堂应追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