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毅
摘 要:本文针对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精心设计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瞄准重点、难点;二、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交流;三、科学而灵活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激发每位组员交流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合作学习 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6-01
“学讲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五学”的要求,即“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有助于改进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学讲”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得以跟同伴产生碰撞和交锋,思维成果也得以被学习共同体所分享。但由于大部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知之甚少,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学讲思想”指导下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1 精心设计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瞄准重点、难点
“学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合作交流、切磋研究,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在进行“学讲”活动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克服随意性,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上课伊始,一位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前后四位学生组成一组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讨论: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说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的什么变化?各小组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表面上看气氛较为热烈。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能唾手可得,再说学生课前已作预习,此时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已属多余。其实,这样的问题只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组织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不能把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引向深入的,生生之间也不会产生精彩对话。
教师如果随意地拿一些没有思考价值或思考价值不高的问题,组织学生去交流、研讨,这样只能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步入“形而上学”的泥潭。这反映了一些教师在选择、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不愿意下工夫,对新课程理念领会得不到位。笔者认为,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应该因教学内容学或学情而定,“学讲”虽然有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如果学讲内容过于肤浅则不会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取得不了显著成效。
2 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交流
推行“学讲计划”以来,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成为“学讲群体”中的一员,积极性也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学讲”活动中教师要在时空上给予学生大力支持。首先,要给予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放在第一位,这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够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当学生拥有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小组交流讨论时才能够有话可说,才能说得有理有据,思维才能得以碰撞与分享。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花费足够的时间对文本语言进行一番品读,以获得个体感悟时,就急于让学生展开讨论,此时学生自然不会胸有成竹。另外,如果没有给小组合作学习留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也不会走向深入。
譬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笔者将欣赏的权利放给学生,着重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美好的春天的。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优美的语句,反复品读、咀嚼、揣摩,用心体会,领略作者在表达的恰当与精妙;然后,每位组员在小组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表达自己对文本语言的认识,由组长进行总结,梳理组员的感悟与思考,即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最后,请小组代表把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面向全体同学交流,即面向全班同学讲。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一起来欣赏课文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构思之美,进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之,为达成品味作品语言这个教学目标,笔者没有进行生硬的灌输,而是运用了“学讲”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感悟、交流的平台。公开课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一些老师让学生要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完成“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等学习任务,时间不充足学生学习、交流的效果可想而知。没有时间作保障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匆匆地走过场、搞形式。“学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给学生留下多少时间,给小组交流讨论规定什么任务,如何选择讨论的时机等相关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细化的设计。
3 科学而灵活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激发每位组员交流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讲”课堂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学讲”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学讲”活动中合作学习小组应依据到学生在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背景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组建,要追求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使学生在“学讲”活动中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教师务必要依据学情,科学而灵活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阅读水平、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如教学《黄河大合唱》这首诗歌,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教学流程:①自主阅读,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②潜心阅读,用心感悟:《黄河大合唱》是一篇优美的诗歌,那么这首诗歌究竟美在哪里?你有什么重大发现?③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歌“美”在何处,如情感美、气势美、构思美景物美、语言美,等。归纳完毕,笔者要求学生依据自己所倾向研究的美点自由组合成不同的研究小组,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笔者则巡视、点拨;最后小组再推荐学生面向全班交流。笔者采用的是“兴趣分组”,好处便是能够让各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接受与支持。
实践证明,笔者根据学生对课文的不同阅读体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一起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拥有自己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跟同伴一起交流探讨,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由于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关注点,有共同的话题,又有各自的体验,所以学生讨论得十分投入。这样的组织方式无疑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合作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