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6-06-30 10:24曾朝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实效性德育工作

曾朝琴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交流交往渠道的不断开拓,儿童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传统的德育观念、方法、手段有些已不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投入”与“ 效益”不成正比,德育工作实效不高的状况令人揪心。

【关键字】德育 实效 规范 评价 活动载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39-01

如何加强德育实效性,全面提高被教育者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凸显在我们面前。那么如何让德育教育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空间,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要凸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抓教育观念,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学校做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首先要确立“以德治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始至终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中较突出的位置, 并且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要求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认识到德育工作做得好,能增强学生上进心、激发求知热情,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促使各方面素质全面,促进智育更好发展,使学生的一生发展永远受益。要让教师提高认识,明确自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强化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另外学校还应向教师们宣扬树立"以情育人"的理念,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到可亲、可近、可信,达到容纳、融洽的效果。

课堂永远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任课教师是德育队伍的基本力量,所以学校还应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要抓住学科教育的主渠道,树立以德育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二、抓养成教育,促进规范逐步提升。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水滴石穿,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及时发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纠正,往往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直接、具体,收效也更为明显,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而在实际的教育工程中我认为我们可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开展行为规范强化月。每学期的开学阶段,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通常是学生们行为规范方面最松散的时候,而抓住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强化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学校可将开学的第一个月命名为“行为习惯强化月”,让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利用晨谈课、班队课的时间重新温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实行每周几条的强化落实;也可利用黑板报或班级一角专门开辟行为规范教育区,对行为规范具体化,制定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温馨提示等栏目,为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制定了更明确的方向。这样做使学生能很快步入学校学习生活的正轨,达到了“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的良好效果。

(二)着力改革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评价制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评价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校的评价制度运用是否得当,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认为学校的评价制度应当从严、从细、从实。从严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把关,学校可根据《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应编制出学校的一些训练常规、条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在评价时严格要求,对每一个违规行为都要严肃指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即评价时,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所以在评价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细小行为和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同时教师还要作好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进行小结和反馈,将问题及时呈现并进行纠正,做好及时的调控工作,改变强化重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学校的校风更趋文明、健康。

(三)做到寓教于乐。为了让行为规范真正走入学生心中,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进行配合教育。

(四)抓好“行规后进生”工作。任何一个班级中总归还是存在着个别的行为规范的后进生, 有的“行规后进生” 在班主任对他们进行教育之后,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那么如何来抓好这些“行规后进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这些学生能跟上集体的步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也是做为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抓活动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活动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增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从而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根据各个传统的节日(如:3月5日、3月8日、3月12日、5月1日、6月1日、9月10日、10月1日等)帮助学生开展主题周、主题月活动,也可以开展各类学生喜爱的喜闻乐见的活动,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学生的需求带学生开展春季、秋季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因此,学校除了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娱乐氛围,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与外校、与社会进行交流,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而做为活动的组织者,则要精心策划、设计、组织活动,让活动紧紧吸引学生,并且及时做好活动的小结与延伸工作,要做到活动虽然结束,但是它的教育效果却是绵绵不断的。

四、抓家校合力,形成联合教育阵线。

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将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家校形成的教育“合力”,对他们的影响比光来自学校的要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也最容易、最大,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就得转变家长们的教育观念,现在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受到了来自家庭方方面面娇宠,性格、脾气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而家长们也觉得理所当然,在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方面比较忽视,产生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要扭转这种情况,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为家长们做这方面的讲座,或进行家长之间的交流互通,通过各种形式转变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家庭道德教育,从而形成家校合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好德育的各项途径,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基本内容的落实。只有将将上述四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实效性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