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016-06-30 14:40曾丽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性课堂教学

曾丽娟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图形、文字、声音、视频等有机地融合,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把涉及到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等,生动有趣地进行呈现。它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增大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点难点;网络课室教学,开创教学新模式。但运用须得法,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切忌形式大于内容。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69-02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将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快捷、高速、信息量大等强大的优势,冲击着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小学科学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图形、文字、声音、视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虚拟的真实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能极大地拓展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同时迅猛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才能自觉自愿地学习、探究未知的知识领域。

现代信息技术将音乐、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身,创造一种形象直观真实的情景体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制作软件、课件等,不但生动形象、且针对性强,如用Flash5.0制作天体的奥秘,摩擦起电的原因等课件,创设出真实可感的教学,多种信息同时刺激学生的各项感官,使其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科学教材图文并茂,与生活密切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老师要进一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条件,激发孩子们热烈的情感,使其产生求知动机,发掘大脑的最大潜能。这需要教师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如可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活动中。

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或虚拟了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助于学生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能力的培养。

三、增大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约上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屏幕的快速投放,可以在短时间内播放大量的信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分析学生现状,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尤其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的知识、信息,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加深理解,拓展视野,深化认识。

四、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点难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比一般教学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特征,它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掌握运用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

在特定条件下完成的特殊实验,课堂上无法演示,只能借助图片、文字的表述,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再现,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运用多媒体,显示事物内部微小的变化过程。

自然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实验,受室场条件限制,可见度低,有些现象或变化无法用肉眼观察。有些实验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变化,学生无法亲眼目睹其过程。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

3、运用多媒体,有效培养操作能力。

一些实验需要演示,技巧和方法需要规范,但由于课堂的器材等限制,教学效果有限,巧用多媒体,就能轻松解决。

五、网络课室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模式。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网络课室进行教学,这是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的,与其它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性,科学学科亦如此。如一些科普性的文章会涉及到物理、化学及其背景性的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而网络教学能够整合各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其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多媒体电子教室上课,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及时沟通,反馈学习效果。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自然学习情境之中,既保持了及时沟通之后的愉快心情,又因学会了新的知识而感到无比兴奋。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屏幕监控,发现哪个同学做得好,可指定他为全班作示范;如果发现哪个同学做得不好,则可通过遥控辅导对他进行指导;在巩固练习或课堂小结中,可让学生进行电子抢答、闯关游戏、小组竞赛。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电子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个体与全班形成良好的多种交流反馈途径,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六、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切忌形式大于内容。

《科学课程标准(3-6)》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是教学过程内容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目的,是寻求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即服从、服务于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现代化技术而用多媒体,为了手段而手段,如果流于形式,就背离了电化教育的初衷。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所以使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为了方便快捷,随意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操作。

2、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和黑板不能用多媒体代替。

3、坚持“滞后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则。所谓“滞后使用”是指要让学生先

分析、想象课件要演示的过程、结果,再进行展示。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利用多媒体要注意它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使用时要“巧”。如果动画设计、实验模拟、声音伴奏等与所学的内容大相径庭或者牵强附会,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过分依赖多媒体,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惰性,禁锢其思维。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堂上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可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的传播途径,有效地增加教学的密度和扩大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但是,要注意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一切表现手段都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课件的设计制作要简洁实用,避免过于追求表面形式,导致“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3]涂佳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教师实施课程改革更具有可操作性》,《北京教育技术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性课堂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