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寿琴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经常听到老师们哀叹:没法教了,学生一上课就死过去了,一下课就活过来了。其实这都是老师惹的祸,如果我们老师能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课堂变成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生活去装扮语文,何愁学生对我们的课堂不感兴趣呢!
当我们由呱呱而哭,到呀呀学语,到能够说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话语,当我们悉心倾听一个人幽幽的诉说,当我们沉醉于慷慨激昂的演讲,当我们倾诉自己真实的心灵,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当我们聚在一起夸夸其谈一个观点,当我们去存心“刁难”一个人的形象,当我们醉心于时尚杂志的动听词汇,有谁能否定我们在学习语文呢?我们因此会学到更加精彩的语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富有生气的语文。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窃窃私语。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生活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习语文特点,体现母语学习性质,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我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我们注意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中再现生活。
许多老师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味的赶课。只是照本宣科,课本之外的内容根本没时间涉及,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学生的思想只是局限在文本之中。许多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有睁眼睛睡觉的现象。老师们也觉得很委屈,如果一讲课外的内容,教学任务就完不成。其实在课堂空间小、时间短的限制下,我们只要在问题的设计上注重用生活的方式加以点缀,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散步》的课文,是一篇情感温馨的美文,一家四口创造了如春阳般温馨的亲情。爸爸、妈妈、奶奶、孙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体贴,令读者感动。爸爸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妈妈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奶奶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孙子聪明活泼、也很懂事;四人的精神品格都令人为之动容。如果按照常规老师们一般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如“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各具有怎样的精神品格?”或“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但如果注重用生活的方式点缀一下,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束美丽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献给谁?并说说你献给他的理由。”我曾试着分别用两种提问的方式上这一课,当我用生活的方式点缀这个问题时,学生显然比没有点缀时激动活跃。学生一听鲜花二字都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鲜花”激起了学生们的生活积累,他们立刻联想起了生活的场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课堂一下有了生气、活力,并充满了一股浪漫的气息,而且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位同学很遗憾的站起来说:可惜我只有一束鲜花,否则我将给这四人一人一束鲜花,他们的美好品质我都很欣赏,都值得我学习。其他学生也很意外,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课堂出现了好久未出现的动人高潮。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尝试,让学生积累了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初步实现了新的《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这一目标。
在二胡曲《江河水》的音乐声中,同学们的心灵自由飞翔。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真切体验到了作者的情感。
有的同学这样写道:“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想念她的母亲,但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身边。在如豆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间,小心地帖上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诉说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母亲春风般的爱抚,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回想母亲站在山坡上的挥手离别……
他粘贴的仅是邮票吗?他粘贴的是母子两地遥思的亲情!他邮寄的又何止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邮票虽小,含情依依,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似梦的乡愁啊!”
又一位学生深情叙说着:“少年长成了青年。一个夏天的早晨,他正握着窄窄的船票,遥望着远方。
他在遥想什么呢?是回忆新婚燕尔的幸福,还是在外奔波的酸楚?是回忆起夫妻团圆的甜蜜,还是离家时妻子雾里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别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又一位学生目光充满忧伤,深情诉说着:“落叶纷飞的时节,他又一次回到了故乡,可是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看不见母亲慈爱的面容了。他在一座新坟前哭诉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母亲!您怎么就这样走了?这厚厚的黄土,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第四个画面,我充满深情地作了这样的叙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海峡边遥望他日夜思念的大陆,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阻断了亲人团圆的梦!大陆可望而不可及。“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及天涯不见家”。什么时候,半个世纪前的那段仇怨成为过往,什么时候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才会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在您的牵引下,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愿伏在你宽厚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着你亲切的呼喊:‘母——亲!”
此时此刻,教室里静得出奇,许多同学的眼圈红了,有的甚至留下了眼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本中的《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感受三峡自然美,掌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古文的学法大同小异,都是先朗读、读熟、后释义、再讨论。本文如果紧密联系生活,可以紧紧处处围绕“导游”这个词来学习。如果有人去过三峡,可以在学课文之前让他当一回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三峡的美景。如果没人去过,可以疏通完文义后,让学生再当导游介绍美景。也可以请几个“导游”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的美景,在介绍的同时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原始积累,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学过有关诗文发挥想象。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导游”一词,虽然它和传统的上法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它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遐想,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心开始温柔,心底荡起阵阵如春风般的涟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果肯定会不一般。
生活是孩子们最大的展示舞台,如果语文课堂中没有了生活的元素,那么无疑是在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生活需要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使生活更加美好。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学语文,就是装扮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吧!让我们的学生放飞理想的翅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