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为著名的黎族本土音乐学者的代表王文华先生,为了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王文华的求学之路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其坎坷的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断层问题,并给出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王文华;求学之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03-01一、王文华求学之路(一)王文华简介。王文华,1944年出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介村,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音乐家。王文华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同时兼任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王文华先生深入研究了黎族音乐典型特征,对海南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文华著有《黎族音乐史》《黎族乐器集锦》等书籍,先后发表了《黎族竹管乐器——利咧》《黎族民歌特征》等大量的关于黎族本土音乐的论文,其先进事迹被《中国人物志》等文献所收录,并于1994年被评为海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此后一直在琼州大学音乐系做兼职教师。(二)王文华求学之路。王文华先生求学之路充满坎坷,无论是孩提时代的学习,还是后来在歌舞剧团的实践学习过程,以及中年时代的大学教育,王文华先生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学习之路。王文华先生6岁时,跟随王亚华(当地的音乐教师)学习黎族本土乐器演奏,13岁时考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剧团,又师从潘家修以及韩应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年少的王文华还学习了其他地区的黎族方言,并于1957年至1962年这几年中,先后在莫斯科、越南以及赫尔辛基进行演出并屡次获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王文华先生先后于1959年到广州音乐学院进行学习,1961年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师从著名三弦演奏家李乙)。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王文华先生的音乐素养逐步的提升,尤其是在1985年,年过40岁的王文华仍然参加了85届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学习,同时,王文华又于199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并结业。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分析上文通过简述王文华先生的黎族本土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主要在语言问题以及传承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语言问题。首先语言问题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本土的音乐学者,需要具备海南黎族方言能力,而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仅仅有发音,另外海南黎族聚集地的五大方言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本土的音乐者培养过程中,语言障碍往往成了其进行交流沟通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黎族本土学者还需掌握汉语普通话的交流能力,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音乐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黎族本土音乐,这是黎族音乐发展的需求。(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传统继承问题。除了语言问题,对于本土音乐学者音乐传统继承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上文中王文华的学习经历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黎族本土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需要热情,还需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不断的积累过程,这是一种对待黎族文化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金钱、青春、地位等都是巨大的诱惑力,这对于黎族本土音乐学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对于黎族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传承人的培养、还需要社会的关心以及政府的重视。三、加强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建议结合海南省黎族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可以加强与本省高校的合作,开设黎族音乐特色民族专业,并提供一定的岗位支持,全面提升本土音乐学者培养,努力形成人才供应链条,将黎族本土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黎族本土音乐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语言方面、黎族文化、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推动本土音乐学者的培养。另外,对于一些海南省黎族分布区域的民间艺人,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通过政府、社会提供一定的平台,一方面加强其知识结构与音乐素养的培养,使得具备更为专业的音乐素养,在不失民间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其音乐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化效应,提供民间艺人生存的空间。最后,应大力宣扬王文华先生为代表的黎族本土音乐人,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媒体,将其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大力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黎族人能够喜爱民族音乐。参考文献:[1]张睿,徐敦广.管窥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54-57.[2]伊乐.试论海南本土音乐在海南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5,(13):108-109+115.[3]张艳军.黎族音乐学者王文华生平研究[J].黄河之声,2013,(11):90-91.作者简介:张艳军(1973-),男,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博士,现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海南省三亚市)工作,主要从事海南黎苗族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