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抱朴子外篇》是是魏晋时期一部才大思深的子书。笔者以《抱朴子外篇》中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为主要依据,结合葛洪的家学、师承等方面,并参考相关研究著述和论文,深入文化层面,探寻《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的儒学因素。
关键词:《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庸
一、《抱朴子外篇》简介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抱朴子》是葛洪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子书之一。其中外篇内涵丰富,既言社会、政治、法律,也谈文学。关于文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钧世》《尚博》《辞义》《应嘲》《喻蔽》《文行》等篇。
二、葛洪文论中的中庸之道
要研究《抱朴子外篇》的文论思想,理清葛洪的各方面的思想来源是十分必要。葛洪的知识博览五车、铄古切今。《晋书·葛洪传》评“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从他的家学和师承也可看出此点,《抱朴子·自序》说:“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但贪广览,……,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葛洪杂糅各家,思想难免博杂,但仍可理出一条主线。《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可见儒家对葛洪思想和外篇文学理论形成的至关重要性。再者,葛洪家学和师承都来自儒学,葛洪祖父“有经国之才”,父亲“以孝友闻,行为士表”,家学具有浓厚的儒学底蕴;其师郑隐被葛洪等人尊为大儒士,而老师鲍玄学问享誉儒林。从这两方面来看,葛洪思想皆来自于儒学,而儒学的统治地位又形成“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的文化现象,儒学为正经之海洋,百家为增胜之川流,虽出处各异,最终却仍汇于儒学,为儒学所用。《自序》中也提到《抱朴子外篇》属儒。所以以儒家的文学传统来探究葛洪的文论思想渊源应更为贴切。
纵观外篇中论述文学的理论,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评价文章要从古今、文质等多方面看,而且指出各自的优劣,思虑周全。由此可看出其评判留有余地,绝不一棍子打死,尽量做到公正全面的批评原则。这种不偏不倚、辩证对待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贯穿儒学始终、孔门最高之道——中庸。
“中庸”二字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对以儒学为家学启蒙,并师从儒士郑隐、鲍玄的葛洪的影响非同一般。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传统诗学便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反映在文学理论便是文质彬彬,即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葛洪的对中庸在文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应用较为显著。
首先,葛洪在品评作品时,从文学创作的时间、作家修养与风格、文本内容与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并指出各方调和者才为上品,“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或浩瀁二不渊浑,或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其次,在古今文之辩中,《辞义》篇有较为集中的论述。葛洪并未完全偏向一方,而是全面把握,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古今得失,主要观点概括为从发展的角度看,今文在形式上略胜一筹,这是对文学体裁和形式的认同,也是对文学特质的进一步认知。但言语和形式运用不当,语言冗杂,“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或肤浅无味,“妍而无据,证援不给”,使得内容不能达到古文“臧否世事,言人间得失”的作用和效果,“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就相当于“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茞蕙不救冰寒之急”,故而提倡言之有物,反对华而不实。在葛洪看来,过于偏重内容,忽略文学发展规律,则陷入复古主义,成守株之徒;若过于偏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实际作用,则陷入形式主义,文章毫无价值可言。可见葛洪追求的是一种文质彬彬、辞义互长的和谐效果,”即“繁华日韦晔,则并七曜以高丽;沈微沦妙,则侪玄渊之无测。人事靡细而不浃,王道无微而不惫,故能身贱而言贵,千载弥彰焉。”跨越时空来探讨文质关系,重视文与质的相互配合,这有力的批驳了当时贵古贱今和尚今忘古的两种文学鄙见。与说作者在这里对比古今,倒不如说是借古通今,达到针砭文学时弊之效。
三、结论
《抱朴子外篇》中的文论思想多从前人或儒学传统中汲取营养,虽不系统,却在魏晋这一特定时代,为推进文学取得独立地位,加深时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探讨儒学在魏晋时的存在状态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庞月光.抱朴子外篇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丁宏武.葛洪的汉学倾向——兼论葛洪与魏晋玄学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8(2).
[3]杨明照.<抱朴子外篇>略论——<抱朴子外篇校笺>前言[J].社会科学战线,1990(2).
[4]金毅.葛洪<抱朴子外篇>概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5]陆侃如,牟世金.葛洪的文学观[J].山东大学学报,1963(1).
[6]王琳.试论汉晋字书之兼容趋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5).
[7]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郭娜,济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