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晨
现在还是偶尔会想起一些少年时生活的片段。那时年少的我,常常站在宽阔的通惠河旁,看河岸上人来人往,看朝霞升起,夕阳落下,以为人生也会像这条河流一样通达而顺畅。直到有一天,河边走来两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从朝霞中走出,风尘仆仆却又满含朝气。另一个却从夕阳中走出,尘土落满了身躯,饱经风霜的目光中满含着沧桑。
这两个人同时住进了我家的院子,成为了我家的租客。我记得,他们都是在那个北京常常沙尘飞扬的时代,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里,想在这里生存下去的人,一个姓李,一个姓杨。
李大哥来自南方的某个小城,大学刚刚毕业,就像那时很多的年轻人那样,坐十几个小时的列车北上来到这个在那个时代潜藏着最多机遇的城市,在这偌大的北京城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楊叔则来自北方平原的某个村庄,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就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农民一样,放下了手中使用了大半辈子的农具,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进城务工。
李大哥和杨叔每天一早一起出门,渡过通惠河。李大哥坐上画着红色条纹的淡黄色公交车,穿越整个城市,去中关村和亚运村追寻自己的理想,而杨叔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支起一方小小的煎饼摊,摊着两块钱一份的煎饼,为过往的行人提供早餐。
有时候李大哥会说起他的童年,说起他家也有一座乌瓦白墙的方院,院门口也有那样的一条小河。说起家中期盼着他归来的父母,和家乡等待着他的姑娘……杨叔则常常提起他那远在家乡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儿,说他女儿也想来北京看看,想来北京读书……他们每每话语落下,就泪眼婆娑。
时光一年又一年地过去,建国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地铁也延伸到了这城市的许多角落。后来他们也陆续搬离了我家,像河水一样散入到生活的洪流中。不知道李大哥是否找到了他最初的理想,杨叔的女儿是不是已经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通惠河旁有个叫做四惠的长途客运站,每天都有无数个李大哥和杨叔从河边走来,也许没有人知道,北京这座城市每天有多少理想如梦醒般破碎,有多少生活最终难以为续。但每当我走在拥挤的人流中,我都会在心底想起他们……
在通惠河边,一个从朝霞中走出,风尘仆仆却又满含朝气。另一个却从夕阳中走出,尘土落满了身躯,饱经风霜的目光中满含着沧桑。
学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导师: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