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瑜怿
教了三十多年书,从不会干农活的外公,退休后,竟然迷恋上了种菜。
在荒了多年的老家后山坡上一大块地上,外公一掘一掘地翻土。土硬得板结,茅草也杂生无章,一掘下去,才刨起一小片泥。外公却很耐心地弯着腰,使着劲,从早上掘到中午,从中午掘到黄昏。他用锄头柄把泥敲碎,拢起垄,垄不直,便又拢,反反复复,直至平平直直,才撒上麦子,植上洋番薯。
可毕竟开始时不懂农事,尽管积极施肥、浇水,人瘦黑了一圈,麦子却瘦弱、零星,洋番薯倒结了一大串一大串的,却个个都小如鸽蛋——妈妈削都不愿削,吃时只好煮熟剥皮,用油、盐、酱拌着吃。大家都暗笑,这下外公总好歇手了吧!
可是,割了可怜的麦子没多久,一个下雨天,外公跑去镇上买来了一大篮豆秧、玉米籽,又去种他的地。
为了种上更多样的时时令菜蔬,外公又谦虚地串门,像个好学的小学生,去打探别家的地。他去山上东寻西找地砍了小竹来做豆架,搓起草绳让丝瓜藤往上爬,用小木棍固定支撑倒垂的番茄……一块地,弄出个鲜活的世界。
渐渐,外公摸索出了不少经验,加上不时串门讨教,蔬菜渐渐种得好起来。外公便很是欢喜,可仍不敢怠慢,常会错过吃饭时辰蹲在地头,惹得家人要翻了山头去喊。
周六回外公家,外公叫上我去摘豆、瓜,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一架架、一排排、一畦畦错落有致、青翠茂盛、一派春意的,会是外公家原来那荒芜贫脊的土地。我掐着韭菜苗,摘着脆黄瓜,剪着嫩豆角,拔着红萝卜,心里无比欢喜和自豪,看着这份热闹鲜活、丰腴肥壮!抬头望一眼在地那边汗流浃背忙碌的外公,我不由生出深深的惭愧与敬意。
每个周六,从城里回外公家,成了我们一家最热切向往的日子。那久尝不得的新鲜嫩绿的瓜果蔬菜,叫我们每次都吃出城里没有的滋味。每次的回家,又会叫我惊喜地发现新冒出我所喜爱的好东西:长豇豆、四季豆如发辫般密密倒挂,玉米棒喷香喷香,生番茄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花生、南瓜子什么时候都有……大姨、舅舅两家回来竟也越来越勤,左邻右舍的菜碗里不时也有外公种的菜。外公面对自己的地,精神特别好,仿佛面对的是他当年辛勤教育的有了成绩的孩子。
外公见到我,慈爱的笑容荡漾开来,欢喜地问长问短。他亲切地摸摸我的头,在板凳上坐下来,拿出烟想点,看到一旁的我,想到了什么,颇为留恋把刚点的烟轻轻地扔到地上,却又毫不留情地拿脚重重地碾过。
他也会怪我妈让我学钢琴:“学钢琴太累,天天要坐一两个钟头练,孩子正是长身体呢。”
妈妈是他的小女儿,笑着嗔了几句。我心里想,呀,这是我妈妈的爸爸啊,在他身边,妈妈还是个小女儿。
一个周末,舅舅忽然打电话来,叫我妈快回家去。我随妈妈赶至家门口,只见外公躺在床上,一只脚高高吊在半空。妈妈轻轻揭开绑带,青乌蓝紫不忍目睹,我和妈妈一下别过脸去,眼泪“刷刷”流了下来。原来,天气干旱,外公一大早担了水去浇地,雾浓,挑上山坡时不小心撞在一块大石头上,水桶脱钩摔了,外公滚落下来,石头也随着滚,压在外公脚上,砸伤跌伤。看着外公煞白的脸色,妈妈又心疼又埋怨:“您有您的退休金在乡下也能过得不错,您的年纪也大起来了,爸,不要再去种地了。”听妈妈唠叨责怪又恳求,外公微闭着眼,忍着痛楚说:“种地有意思,我有了时间,荒地可惜。”
自我懂事起,外公已经退休,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妈妈并没有对我说过外公的太多事。但妈妈说过,她小时候,家里总是有不少外公从学校带来的孩子,今天一二个抑或明天三五个,有时候,竟连有些大人也来了,连吃带住。家里多了寄养的远房亲戚和远路的家长和孩子,同在一个锅里盛饭,妈妈就老是担心轮到分给她的那碗饭要少些。她也曾暗暗地恨过,难得饭桌上有碗红烧肉,却是一定要和别家孩子一起分享的,还不许多吃。
幼时,我听到这些故事,只是觉得那时日子艰辛,待到渐渐长大,才慢慢明白,外公為什么如此坚持地对待那荒芜的土地,一如对待贫穷却求知的学生和年幼的女儿,乃至于我。
想起这些我至亲的长辈,这些经历过艰难痛苦的长辈,我曾经忍不住一次次地试图打探他们当年的故事,可惜从来没有听外公讲过他太多的欢乐和坎坷。年轻者苦苦追寻所谓历史的真相,见证者保持缄默,不置一言。那是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与无需言说的意味深长。
老年斑,渐渐布满外公的手臂,明明都是手,外公的手轻轻一提,好像只剩一张皮,皮里是硬硬的骨头。这就是岁月吗?想到这里,我心里有些酸涩,把我的手覆在他的手上,轻轻地握一握,冲他笑笑,给他掖掖被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