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教育与民族人口发展研究

2016-06-30 22:01袁晨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期

袁晨

摘要:多民族居住在贵州省,这里共有56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羌族、仡佬族、彝族、白族、回族、水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是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文章从教育和人口发展角度,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分析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关系,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和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民族人口发展;民族人口教育;受教育程度

一、相关概念

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人口教育的简称,定义其教育范围为除汉族外其余55个少数民族。

民族人口发展是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人口和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能离开人,没有人更不用说类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更替;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经验传递和继续都离不开教育,人类社会持续和发展依存于教育。教育与人口有着紧密的关连,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约束。

一个国家教育规模的基本影响因素是人口的数量。一个地区教育水平高与低、教育经费多与少以及教育能否大力推广都是基于人口数量来衡量的。人口数量过大会限制教育的投资,影响招生和升学人数甚至造成文盲率居高不下。

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是由人口素质决定的。伴随着人口素质的提升,人们加大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力度并给予资金扶持,教育组成模式随之更新,教育的等级相应的得到提高。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决定了迁入地和所在地的教育投资、教育规模、教育模式和教育等级。处在不同行业的人口,划分出该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跨行业的人员流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受教育水平。

教育的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办法。生育率与教育事业成负相关,逆向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迁移数量,迁移距离成正相关,充分发挥正向效应有利于人口的合理分布。教育在职业和行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对职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二、贵州民族教育现状

贵州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长期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53个少数民族,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其他民族在贵州均有分布。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255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比为11.03%,占全国第五;贵州少数民族的素质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的发展离不开贵州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因此,要更加重视民族教育,贵州地方政府长期致力于发展民族教育,初步构建了具有本地区特色和符合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全省初步形成了有初等到高等、由幼儿到成人的层级分明,结构相对完整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体系。据统计,到2006年年底,贵州省共有14258 所小学,少数民族小学159所, 城市2所, 县31所(含私人1所);農村126所(其中私人1所)。少数民族小学1565班,一年级239班、二年级244班、三年级255班、四年级265班、五年级274班、六年级277班、复式班11班。全省小学在校少数民族生1884252人, 其中女生846487人;城市小学在校少数民族生69902人,其中女生31307人;县镇小学在校少数民族生282656人,其中女生126305人;农村小学在校少数民族生1531694人,其中女生688875人;小学教职工总数是196785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80843人,专任教师77220人,代课教师7283人,兼任教师110人。贵州省2666 所中学,其中独立民族中学109所,市里7所,县城42所,农村60所。中学的少数民族教学班共2268个, 其中初中1368个,一年级475个,二年级454个,三年级439个;高中900个, 一年级328个,二年级297个, 三年级275个。全省中学在校少数民族生814761人, 其中女生356073人;城市中学在校少数民族生41842人,其中女生18090人;县镇中学在校少数民族生374862人,其中女生141110人;农村中学在校少数民族生382655人,其中女生144415人;中学少数民族教职工53067人,其中女教师45791人,专职教师48605人,代课教师734人, 兼职教师142人。

三、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现状

1.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小学教育中民族教育基本和汉族相当,但是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教育中,受教育水平较汉族水平偏低。随着学历的升高,贵州少数民族受教育人口逐渐减少。

2. 不同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占本行业人口的比重

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素质产生要求,经济越发达,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文化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体现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低文化素质劳动者不可能替代高文化素质的工作。从各种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受小学以下教育的就业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以上是农业生产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他们很难胜任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不能适应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从上表还可看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可从事选择职业的范围就越大。

3.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

整体上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分是“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贵州少数民族聚集合在非城镇地区甚至偏僻地带。以苗族为代表的民族大多靠山而居,仡佬族居住在山谷, 布依族、侗族、水族沿水分布居多。

相比于我国经济发展,贵州省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这就导致其人口的城乡构成与发达省区有明显的不同,即乡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发达省份人口城乡分布是:城镇人口分布多,农村人口分布少。贵州的各个民族的世居地在农村,从事传统的农业,城镇化水平不高,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今文化水平差异造成的。少数民族人口适应和习惯了传统文化和生活,造成了他们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离开自己的世居地生活各方面都得不到保障,造成少数民族分布在农村县城居多,城市较少。

4. 贵州主要民族(人口数较多的民族)妇女活产子数量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根据表4可以看出,贵州15~50岁的妇女活产子数量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密切关系。文盲半文盲妇女活产一个子女的比重是12.76%,多胎生育即活产三个级三个以上的比重高达56.45%超过一半以上的妇女是多胎生育。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妇女活产一个子女的比重高达93.56%而生育三个以三个以上的比重最低,只有0.35%。受教育水平对妇女生育子女数量影响最大是從初中开始,活产一个子女数量从小学的23.53%上升到初中的48.88%,增加23.35个百分点,增长了1.07倍。活产三个子女的比重从小学的38.33%下降到初中的18.41%,下降1.08倍。受过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的妇女生育多胎的不足1%,可以说大专以上妇女基本没有多胎生育。

通过表4分析发现,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率大大降低,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少数民族人口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四、贵州民族教育与民族人口的联系

1. 教育与再教育提升就业层次

贵州少数民族劳动者中,受教育高者不仅有着广泛的工作选择权,即使未能从事到能力所及的工作,也可以从低就业甚至从低几个层次就业。而受教育低的劳动者,不仅就业范围受限,如果受教育水平处于最底层有可能会面临失业。这个时候如果劳动者无论是主动的接受教育还是被动的再教育,都有获取扩大就业范围和更高等级就业的机会。

2. 借助教育平台推进人口合理分布

贵州的少数民族分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城镇化低并居住偏远。一般情况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会选择从经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因为城镇化高的地区有更健全的公共服务和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更高的薪酬。然而受教育水平低的人迁移到城市的可能性就很低,除了固守在农村传统作业外也没有从事较高层次工作的能力,城市即便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也不能成为迁移的动力。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借助教育的平台增强民族地区人口的就业能力,吸收合理的人口数量进入城镇,科学的促进城镇化发展。

3. 伴随教育水平加深对生育思考

民族地区活产子数减少,生育意愿低,生育率持续走低在一定时段内可能是符合省情的,但是从长远来看,除了政府的主导外每个家庭内部也应该思考与家庭相匹配的生育模式,这不仅是每个受过教育人口的义务更是为了民族长久发展传承的责任。一般来讲受教育低家庭对孩子的抚养效用停留在养老的效用和劳动力效用,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会考虑除了物质效用外的精神效用,更多层面关注的是孩子的素质。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分布地区不同,家庭收入不同等要素每个家庭都具有差异性,具体生几个孩子既可以满足家庭的物质需求又满足家庭的精神需要,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

五、总结

综上所述,贵州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提升民族人口素质的同时也渐渐的改变这少数民族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存理念,使少数民族人口能够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在推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同时扩大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层面并对贵州省产业升级起着有效的推进作用,更为少数民族人口的生存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贵州省是个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问题应该更应该加大关注力度,在教育资源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优化分配,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的同时不落下对少数民族人口进行再教育的步伐,对待少数民族子女上学问题不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还要设立适合贵州省省情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民族人口素质与民族人口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孔令忠.贵州教育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袁利平,张进清.贵州省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07.

[4]刘灿江.贵州民族教育发展浅析[J].理论与当代.2004.

[5]石人炳,等.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贵州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贵州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