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骋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而农村老一代农民更是面临“劳无所能,老无所养”的双重困境,养老问题愈加严重。为实现我国老一代农民老有所养、颐养天年,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该问题解决路径,发挥多元主体的解决参与和合作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
党的十八大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民生成就,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和当前五位一体的社会总布局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而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背景下对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进行探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的关系
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是互为犄角、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能够给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与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
首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取得新进展,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负面后果等因素的逐渐显现,中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加之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等因素,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现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作为社会民生的重点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无法回避的障碍。
其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与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和目的。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农村老一定农民养老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我国当前水平的小康,还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等因素快速变化,导致农民传统养老保障弱化,而现代养老保障制度保障水平又非常低下,农民养老保障整体上处于不断弱化趋势,当养老支持弱化到一定程度,农民养老的脆弱性特征便表现出来,最终导致养老困境的出现。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被有效化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到了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到那时,小康社会以的面建成,可以为老一代农民的养老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二)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效解决能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养老问题的解决,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当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当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意义上发生了提高、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就会提高积极性,会凝聚成改变世界的洪流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其次,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必将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老一代农民养老的解决有利于扫除农村适龄老人的后顾之忧,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好的环境会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现状分析
(一)内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老一代农民定义内涵的界定大致统一,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年龄大于35岁,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老年的,农村户籍人口。如此界定的根据主要是根据中国整体社会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由“农民”成为“农民工”。这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如果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在农村的人口划分为市场经济的农民,那么20世纪80年来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口具有鲜明色彩——传统小农经济基本上基础上的农民。
(二)群体特征
老一代农民身上既具有着传统农业遗留的烙印,又具有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他们人数多、文化程度低、老龄化严重,且趋势加快,曾长期体力劳动。体弱多病,养老需求强烈。且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挑战,老一代农民逐渐失去劳动机会与劳动能力,大多数“老、弱、病、残”。
(三)养老现状分析
首先,养老需求传统,农耕色彩浓厚;但小农经济解体,支撑体系瓦解
依赖家庭养老,“养儿防老” 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延续着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养老方式,其实质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方式。自耕农所有的土地属于自己的,他们只对皇帝缴纳赋税。当他们自己年事已老、无法继续耕作时,会将土地传给下一代的子女以换取子女对自己的赡养。子女不仅在其父母的培养下长大,甚至当自身成年甚至“另立门户”后仍然继承上一代人的产业以及土地。这种两代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中国社会的农耕文明历史得以延续千年。在这种模式下,亲情与政治相缠绕,孝顺父母的意识不仅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也是老人所认可与希望的。
但是近代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导致这种养老意愿不断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如今已难以为继。马克思认为 “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两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一直是非货币的“衣、食”的小农经济作主导: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对匮乏。当一个农民因为年老或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时,他要想存活就不可避免依存其他跟自己有血缘或姻亲的家庭成员。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发生巨大转变,使这种非货币经济逐渐消亡,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由此逐渐失去支撑。
其次,追求“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式的中国传统家族生活,但传统家庭开始解体难以支撑
“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式的天伦之乐属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必然精神需求。老人喜欢热闹,喜欢和年轻一辈共居共处。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形成的强烈的群体归属感情,是促使传统农村家庭结构形成的向心力,形成如蜘蛛网一般相互交织传统家庭关系,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能够共同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每个人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造就了传统农民家庭的固守性以及封闭性,以及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不得不在家族内部实现。
这种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以“孝道”等思想为舆论倡导。然而当今农村小农经济不断解体的,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加之目前社会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突出,户籍制度改革困难,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导致原有的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据2011年“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已达15.4%,比全国平均水平13.26%还要高出2.14个百分点。跨度大、基数大、说明的是中国老龄化的真实写照。另据上海财大《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披露:我国我国千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分别为17.7%、19.63%、19.5%、21.8%,全国整体各村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例为11.4%、11.9%、12.8%、14.2%,全国整体各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留守问题严重。加之受农村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数量已经逐渐下降。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已经逐步被现代“4-2-1”的家庭结构代替,传统养老方式所需的养老人口支撑不足。
最后,回乡养老意愿迫切,希望“落叶归根”,但现实物质基础薄弱,难以满足期望。
几千年来,传统农村一直基于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而存在。这种“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是相对欠发达的,仅仅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它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被分割完的“阡陌”上,封闭在一种隔离的环境中。使得农民在精神上对上天极度崇拜,对土地极度依赖,很难愿意走出自身生活的环境。一生“日落而作,日落而息”,最后“尘归尘,土归土”,终老于乡村。回乡养老的理念,在老一代农民的思维中根深蒂固。
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直不完善、水平不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加快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加大对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大部分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无法否认的是现实情况中仍然存在农村养老形式单一,缺乏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等问题。受国家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养老政策,与农村老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老一代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 、新农保参保率高待遇低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待加快,“以地养老”等模式仍需观望研究等因素制约,我国现有农村养老水平难以完全符合老一代农民的养老意愿。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解决对策
鉴于当前我国老一代农民的养老的困境,必须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也应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解决。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社会养老保障思想、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发挥以政府为主导、多元社会组织参与的治理主体的作用,切实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
解决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需要发挥作用的主体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
(一)政府
在封建社会中,政府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几千年来的各朝各代的政府都把养老作为国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今政府仍是社会治理的主导,理应为老一代农民养老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愈来愈起决定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则渐居其次,由社会的管理者向社会的服务者转变。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建设需要服务型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坚持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解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的一个目标。其次,政府应逐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大三农支的持力度,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 其次,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现实状况,加强政策落实与监督,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提高新农保的待遇水准,降低投保门槛再次,加大对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为农村养老产业搭建有效平台 最后,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丰富老一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感受到社会温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二)企业
市场经济社会下,农村养老问题应放到市场中去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现状虽是当前我国发展无法回避的障碍,但也是市场经济下千载难逢、具有重大潜力的机遇。现代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面对老一代农民养老这一巨大的潜力市场应在养老产业中发挥特有的作用。老一代农民年轻外出务工时,所在企业没有妥善履行该方面社会责任,如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等,劳资矛盾尖锐,削弱了农民参保能力。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健全,企业在雇佣农民工工作时,应遵纪守法,切实履行《劳动法》。并且在当今国家深化体制改革之际,加入养老事业建设,在实现自身创造经济效益同時创造应有的社会效益。
(三)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解决养老问题离不开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应主动激发自身活力,参与政府的服务外包,发挥自身治理作用,承担与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有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同时,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其职责。村委会应发挥自身职能,弥补甚至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家庭养老,使老一代农民“老有所养”。
(四)家庭和个人
虽然因现有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但鉴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传统养老模式仍需发挥一定作用。如今,看望照顾老人已被纳入法律,以明文的形式规范起来。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年仍然有义务和能力可以对老人进行应有的、可能的义务承担。利用自身经济、时间提高老人生活水平,使其安度晚年。老一代农民自身也要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识与法律意识,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实现自身养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
[2]新华网.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恶变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yanglao/2015-07/09/c_128002941_4.htm.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0.
[4]于长永.依赖与脆弱性:农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基于全国十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3(11).
[5]上海财大.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R].中研财经.
[6]周梅.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