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浅谈我国国企改革历程

2016-06-30 02:30杨林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企改革

杨林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产权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国企改革的放权阶段、权利分离阶段、现代化阶段、改革深化阶段出发点,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和西方的产权理论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最后谈谈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情况。

[关键词]产权理论; 国企改革 ;产权结构

一、 产权理论

在关于产权理论的观点上,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产权理论界。他们主张,在市场运行中,产权界定和资料的有效配置是极其重要的。在企业中,产权权利的配置对企业运营的效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产权制度体系主要有产权的界定、分割、分割、使用、受益、处置等方面。 并且其中产权界定制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马克思认为,产权作为历史发展的条件,是人类社会日益变化和发展日益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且产权被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划分成了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

二、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一) 放权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在1979年至1984年间围绕自主经营权利、利税改革,及国企放权让利展开。重点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要把改革的侧重点集中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同时坚持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兼顾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二是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并且把企业经营状况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扩大企业自主权。此次改革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把权利下放,让物质利益更多的进入企业的口袋里,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刺激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在个体劳动者不满足仅仅为公共产权服务,他们就会消极怠工,当国家给予一定的自主性,使得个体劳动者拥有更多的权利,他们的工作效率影响着他们的收益,以此他们就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二) 权利分离阶段

从1985年到1992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阶段。此次改革主要是为了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达到行政企分开的目的。

针对这一阶段的改革,我们可以用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产权学派的观点来分析。西方产权学派认为,市场存在缺陷的原因就是产权的不明确,由此对交易造成了不变,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只要界定了产权,市场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经济中的一切问题。尽管这一观点存在误区,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价值——明晰产权。这种资本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分离,同样适用于我国国企改革。当国家把国有企业的所有收入上缴国库,这时国有企业就仅仅成为了政府的附属物,成为了一个生产部门,使得国有企业僵化,丧失竞争意识,最后陷入破产的困境。当把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使得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实际参与者。这时国有企业有了与其他企业竞争的意识,就使得国有企业要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以此期望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使其在同类型企业中鹤立鸡群。况且马克思也指出:分离资本的使用权与土地的所有权是存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的基础,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是很少见的。这也说明经营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

(三) 现代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个时期,国企改革也陷入了困境。在这一阶段产权与效率的问题是政府应该首要关注的。产权效率是指某一产权制度在社会生产率这方面的反映。马克思认为,生产效率受到产权制度的重要影响,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产权制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改革我国的产权制度对改善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显然我们的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此,中央推出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政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产权主体保持和谐的关系,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促使生产率的提高。

(四) 改革深化阶段

对于这一阶段的改革,不论是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产权学派还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我们都可以找到分析这一阶段改革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指出,多种公有制实现方式的前提就是清楚划分分离后的产权,并明确明晰的产权能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权的分离是进一步加深劳资对立这一矛盾的主要因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股份制的性质问题引起了这一矛盾的加深。马克思指出,股份制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职能资本家转化为了单纯的管理者。这就意味着,权利的执行人成为了资本管理人,而所有者变得没有实权,即仅仅是资本的拥有者。在股份公司内,权利的执行权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由此,股份制的实施可以明确产权主体,到达两权分离。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就是强调明确产权的不同体。而明确产权可以有效的激励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提高绩效,获得更多利润。

三、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

2015年9月13日,在《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中,国务院明确国企改革五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增强国企活力和竞争力。主要有三项措施,第一,依法落实企业自主权;第二,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第三,促进企业公平参与竞争。二是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以管理资本为主,从监管机构、运行体制等方面推动改革。三是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两项措施,第一,要使投资主体具有多样性,且能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国企改革,特别是让非国有经济体参与其中;第二,要使国有资本参与到非国有企业中,主要是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产业等重点产业,对有较好能力的非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四是,要如何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三项措施,第一,企业内部监督应该得到完善;第二,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第三,建立和完善完备的事后追责制度。最后,党如何领导国有企业。主要有三项措施,第一,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员工的培养;第三,国有企业确实履行反腐倡廉“两个责任”。

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产权学派的共同指导下,坚持从理论到实践,注重改革的精确性、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公开性,我国国企未来一定能走出困境,奔向光明。

参考文献:

[1]刘大洪, 李华振, 刘卫华. 国企治理模式“两权分离失灵”的探源与反思[ J] .经济管理文摘, 2006 ,(3).

[2]张炳光,吴秋明. 中国国企改革基本经验探讨 [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猜你喜欢
国企改革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浅谈国企改革中如何做好人才开发管理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国企改革深层破冰时与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