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婷,李春峰,姜魏娇,薛探,张红岩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梯形图辅助教学法在心律失常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和评价
孙婷婷,李春峰,姜魏娇,薛探,张红岩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评价梯形图在心律失常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级本院临床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理论考试和图形诊断成绩,采用问卷调查比较学生对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图形诊断成绩、学习能力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梯形图辅助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梯形图;心电图;心律失常;教学法
心律失常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心电图对其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但由于心电图学的形成机制、理论抽象,图形变化多样,识别难度较大,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诊断标准,不能深入地理解其形成机制,学习起来难以掌握,较易遗忘。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心电图诊断结论的讲解,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梯形图(ladder diagram)是由心电图大师Lewis在1934年首先提出的,它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和心电图的形成机制[1-2]。因此,该院循环内科将梯形图应用到心律失常的临床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
将该院2011级临床本科班学生80名为研究对象,男生51名,女生29名,年龄20~2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40名学生,各组学生年龄、性别、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精心备课,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梯形图的构成及画法进行讲解,针对心电图梯形示意图的进程配合教材进行讲授。各组学生均为同一教师,授课内容为心律失常章节里的期前收缩和房室传导阻滞内容。
1.3评价方法
授课结束后,以闭卷方式对各组学生进行理论和图形诊断的考核(满分均为100分)。内容为房早、室早和各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基本要点以及典型房早、室早、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形的识别。以理论、图形诊断成绩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心电图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及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设定评分标准为显著提高5分、一般3分及无效果1分。
1.4统计方法
2.1各组学生理论和图形诊断成绩比较
由表1可见,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和图形诊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及图形诊断成绩比较(x±?s)
2.2各组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比较
对各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由表2可见,实验组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比较(x±s)
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强的特点,可以鉴别多种心律失常,特别是对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最大,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
心律失常作为心电图诊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其在心电图中的变化错综复杂,要通过逐步分析心电图中P波和QRS波的形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或者通过测量PR间期的长度,来判断心律失常的种类及程度。但这种抽象的分析过程学生难以做到对心律失常本质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和心电图形的典型特征进行死记硬背,而在临床遇到实际问题后做不到灵活应用。而Lewis创用的体表心电图梯形图,主要用于对复杂心律失常的分析、理解,其对心电机理阐明很有价值。特别是在心电图教学中梯形图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它通过用竖线和斜线将空间分成代表心房、心室和房室交界区的三个区域,并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应出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以及T波,从而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房室间、各波群间的关系,展示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4]。
判定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影响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5]。该研究将梯形图应用到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及图形诊断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同时对心电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及学习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本身心电图的基础理论深奥抽象,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并且至今仍有较多机理理论上仍不清楚。同时心电图的相关分析数据繁多,各个导联所产生的图形不尽相同,包含的数值计算要做到精准,而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机制及图形变化更加形态各异、繁杂,学习起来难以掌握,较易遗忘。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教学中逆向使用心电图梯形图,就是先通过心脏解剖示意图中心电形成的机理画出梯形图,在梯形图上可以准确标识出激动起源点以及明确显示传导异常的位置,甚至发生的原因,然后再根据梯形图描记出心电图[6-7]。从而反映出心脏的整体电生理活动过程,使心电图的表现更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形象直观、简单易懂。因此,梯形图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教学中,配合教师的理论讲解,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心脏激动的起源和传导过程,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梯形图的理解和想象,轻松而直观地联系到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的改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梯形图辅助教学法在心律失常临床带教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使心电图的学习不再枯燥,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Johnson NP,Denes P.The ladder diagram(a 100+ year history)[J].Am J Cardiol,2008,101(12):1801-1804.
[2]许振华.梯形图辅助心律失常教学的实践和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30):85-86.
[3]郭志福,黄新苗,胡建强,等.心电图发展史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12,3(20):643-646.
[4]彭晖,沈潞华.提高心电图心律失常教学质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21):343-346.
[5]张兵.TBL结合CBL、PBL在麻醉本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8):27-29.
[6]张波.梯形图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教学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91-92.
[7]周祁娜,虞彬,汤宝鹏.紧贴基础,回归实践,梯形图为辅,多媒体为介的心律失常教学方法[J].新疆医学,2014(44):155-157.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dder Diagram Aided Teaching Method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Arrhythmia
SUN Ting-ting,LI Chun-feng,JIANG Wei-jiao,XUE Tan,ZHANG Hong-yan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Qiqihar,Heilongjiang Province,16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ladder diagram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arrhythmia. Methods Our department in 2011 clinical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graphical diagnostic results,questionnaire comparison on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students. Results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ory test,graphical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bility and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auxiliary teaching of ladder diag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CG diagnosis of arrhythmia.
[Key words]ladder diagram;ECG;arrhythmia;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6)02(a)-0129-02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4.129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医学院2015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编号:JY20151034)
[作者简介]孙婷婷(1981.3-),女,回族,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律失常的诊治。
[通讯作者]张红岩(1972.1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E-mail:55194765@qq.com。
收稿日期:(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