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于恒召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简单移植别人成果,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反思、完善,让它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上生根发芽,进而结出累累硕果。一路走来,感慨颇多,居然也收获了几颗喜悦的果实。
【关键词】分类 捆绑 方法 展示 共享
课堂教学改革年年讲年年变,自己也曾满腔热血。然而,教学中问题探索产生的困惑,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更是自己业务成长的需求,促使自己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现在谈谈自己一些浅陋的体会和做法。
一、分类评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多个档次,每6人左右一组。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想法,把讲题、作业检查、课堂得分纪录、错题本检查、组内纪律、组内卫生等几项内容分别落实到每个人,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为了避免小组合作中优等生唱主角,后进生当观众的现象,组内平件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备课要细致如教学内容展示前首先写上什么档次学生给予的奖励分数和具体的要求。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着动力,并且优秀生为了能够取胜选择好合适的人选后,及时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前预习给予帮助。学困生迫于小组成员的殷切希望和自尊心以及取胜的欲望,只能“笨鸟先飞”,提前预习和复习,优等生也只好牺牲点休息时间去督促和帮助学困生。
二、建立捆绑机制,激发后进生斗志
优生不愿意帮助后进生怎么办?个别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拖后腿怎么办?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其根源还在于评价机制。所以我注重个人与小组的捆绑评价。让小组成员之间以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水涨船高,学习差的同学得到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帮助者的提升,课堂既活又实,事半功倍。
在班级的专栏中公布着班级各小组的积分。学生个体与集体利益捆绑,对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确实有积极作用。每当看到学生为自己组没被评为优秀小组而捶胸顿足时,我就会感叹小组评价的奇效,心中窃喜。每次学生违犯纪律,完不成作业或表现不好课堂不积极出工不出力,二话不说便拿出杀手锏——给小组扣分。这样做使班级管理效果明显,做为老师的我轻松了许多。做为学生的孩子们懂得了合作、互助、关爱,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课上,同学们乐学善思、讨论热烈、积极发言。
教室里一片欣欣向荣,专家说的“生命的狂欢”就是如此吧。
三、变革记分方法,隐性和显性各得奇妙
小组学习是高校课堂的抓手,而教师恰当、科学的评价是小组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是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从而走向高效学习的“催化剂”。
学习小组建立容易,长时运作难,如何方便快捷的给小组计分就曾让我头痛不已。通过摸索,我采用“隐性计分”和“显性计分”两种方式。隐性计分就是设计小组评分表,选出各小组的记分员,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赋分,如交流、板书、质疑、挑战的次数、质量等等,课下由专人负责统计各组总分并公布。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详细记录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便于组内自评、互评和老师的个别指导。缺点是老师无法预测各组得分,不能及时开展小组竞争,常常出现比分拉大的情况,得分太少的小组会失去下节课能翻身的希望。
四、创建展示台,扬长教育放飞梦想
我把三张大的彩色吹塑纸贴在墙上制成了第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评比台,“让数学因你而精”的宗旨很醒目的贴在最上面。评比台分成三个专栏,分别为达人秀、星光大道、数学吧。
达人秀栏目张贴各个小组的合影、名称、目标,还有各种达人证书。
证书的材料不过是一张彩色的便利贴,可这小小的便利贴因为承载“达人”的称号而至尊荣耀。类似的证书还有进步达人、质疑达人、高分达人等等。
星光大道栏目贴着各小组获得的星星。星星是由学生用金色蜡光纸剪成,若星星贴满了,就自动升级为月亮、太阳。数学吧栏目是个大杂烩。学生的学习心得、作业、励志名言、数学故事等等都在这安家落户。
学生很爱看这个评比台,它成了教室的另类风景,更成了孩子们的梦想舞台。
经过生涩的尝试阶段,学习小组的运行渐入佳境。我又制作了展示台,把课堂宗旨定位为快乐课堂由我做主,倡导快乐三声即掌声、笑声、欢呼声在数学课堂上响起来,让课堂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五、唤醒心灵,让师生共享生命成长
刚开始课改时,我心中没底,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课改的看法和需求,我让学生周末写写一周的数学学习感受。字数不限、内容随意,唯一的要求是真实感受、实话实说。学生没有顾虑了,就会直言不讳,把学习的困惑、成长的烦恼,对教师的建议都倾诉在感受本里。
学生投我以真心话,我当然要报之以爱心。我在学生的感受后面写上鼓励的话语,并根据学生情况作出教学调整,心理疏导、个别谈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学生的思想变化了,老师的思想也变了。
如果评比台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学习感受本则点燃了我的工作热情。学习感受本大大增加了我的工作量,可是在忙碌劳累中我收获了更多的幸福,累并快乐着,让我在“赠人玫瑰”后还能够深深感到“手有余香”。其实,懂得享受学生成功的乐趣也就找到了教学的钥匙、幸福的密码。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山东省临沭县东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