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范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2016-06-30 16:04陈光娜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师范生培养

陈光娜

[摘 要]语言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率。要重视对师范生语言素质的培养,而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在语言素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

[关键词]师范生;语言素质;培养

一、师范生语言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师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各大师范类院校是教师职前培训的基地,师范生必须掌握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具备的技能,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非师范生最鲜明的一个特征。然而当前各大师范类院校虽开设不同形式的教法课以及师范生教育实习,但效果不太理想,这也为对师范生进行语言素质培养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一,对师范生进行语言素质培养是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使教师以一个新的角色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便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训练可实现专业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有机的衔接,有效的避免师范生对教学一线缺乏了解的现状,使其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及相应的心理素质。

第二,对师范生进行语言素质培养是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语言表达最为最基础的技能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专业必备的一种无形教具。如今大多的情况是专业理论知识都掌握的很到位,但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这些缺乏经验的准教师们不知如何转换,尽管自己满腹经纶却不知如何去讲,自然也讲不出来。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变书本上纯知识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活知识,才能让自己走向更专业。

第三,对师范生进行语言素质培养是激活学生求知的需要。教师好的语言素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在实际教学中更是毋庸置疑。教师的语言表达发挥的好,学生听起来便兴致盎然,听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相反假若教师没有一个好的语言表达,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听不下去。

第四,对师范生进行语言素质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教师的语言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大部分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语言技巧的运用,自然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一些师范院校通过对实习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堂效率是不高的,究其原因多为自身。

二、师范生语言素养的培养

关于语文科的性质众说纷纭,而作为语文界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姑且不说课标概括的是否到位,假若就用一个词来概括语文科的性质,笔者非常赞同靳老师的观点:语言素质。

那么何为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是凭借语言把握外在世界(也包括内在世界)进行精神交流的后天习得的个人素养积淀,是一种由观念层、知识、技能、思维、心理等多层因素构成的持续稳定的符合的心理品质。是社会人所特有的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素养之一。

据此笔者总结为五个层面:观念层、知识层、技能层、思维层、心理层。以下笔者将从这五个层面分别谈谈如何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

(一)语文观念的培植

语文作为一门科目有别于其它科目,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笔者认为最大的区别点是诵读。除了语文还有哪个科目需要大量诵读?除了语文还有哪个科目需要掌握诵读的技巧?除了语文还有哪个科目能读出文句当中的美感?语文是美的,语文是精的,语文是需要用心去感受体味的。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务必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学语文、怎样去学语文。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有利于让他们在观念上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与理解,进而培养他们对语言的自觉。比如在开始时,教师应根据本班学情设计好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对语言现象、功能、意义进行感受和理解。以下为笔者设计的语文教学情境:

(二)语文知识的教学

语文知识是指有关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是构成语言素质的骨架。语文知识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语文知识,它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基础。就目前学校教学现状,语文知识教学停留在死记硬背名词术语上,为讲知识而讲知识,这与理论脱离实践的单纯的知识教学有关。变语文知识为语文能力,培养语言素质在教学中要理清层次,归纳系统,找出规律。。例如魏书生画语文知识树的方法可以借鉴,魏书生把语文知识通过直观的画知识树的主干和若干支干的形式,把语文知识系统地、有层次地展示出来。哪些知识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会感到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语文素质的每一种能力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就相当于地基,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语文能力的训练

语文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是语文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习惯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实现的,这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练习后,对某种技能已基本掌握,能独立进行操作,进而达到‘熟习”的程度。在“熟习”的基础上,再经过学习、练习,把这种活动(或行为)固化为一种日常行为而形成习惯。习惯作为语言素质的重要指标,我们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其贯串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让教师、家长、学生对良好的语言习惯都了然于心。如吟诵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不打断别人讲话的习惯;先想后说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看书读报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读书圈点评注的习惯;活泼地运用语言的习惯等,如果我们具有这种习惯意识,不断实践,持之以恒,我们终究会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

(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言素质的思维层是指特殊的思维类型,凭借语言激活思维内容并进行思维活动的综合能力。其实质是运用语文进行思维。

例如《孔乙己》一课,想象小说描写的那一幅幅连续的图景:盐煮笋、茴香豆,一碗碗的酒、曲形的大柜台,孔乙己身穿破长衫、脸色青白、花白胡子等等,一幅凶残与迂腐相交织的悲惨图景。如果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同作品传给我们的间接感受结合起来,展开形象思维活动,或回忆一下自己耳闻目睹的生活经历,使之形成鲜明形象的画景,对提高语感便能起着促进的作用。

以上都是基于语言素质生成发展的基本原理浅谈的语言素质的培养。

猜你喜欢
师范生培养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