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atellite 2016卫星大会看中国航天商业化

2016-06-30 06:33:02北京羽寻科技有限公司蓝天翼
卫星应用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商业化航天

●文|北京羽寻科技有限公司 蓝天翼



从Satellite 2016卫星大会看中国航天商业化

●文|北京羽寻科技有限公司蓝天翼

以“Satellite+年份”直接命名的世界型大会,全球只有一个,那就是盛名已久的卫星大会,每年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也被许多业内大佬称作华盛顿卫星大会。2016年的华盛顿卫星大会如期而至,作为一名打算长期耕耘在航天这片沃土的笔者,也搭乘了飞往华盛顿的航班,有幸参与了这届业内盛会。

由于是初次参会,且通过向业内大佬们的咨询,笔者决定第一次参会,先不缴纳高额的参会费用,而是以只参观展会的形式参会。这里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作为观众/听众参与卫星大会的报名规则,首先大会是向全世界开放的,任何国家和组织的成员都可以通过www.satshow.com的官方网站进行报名;其次大会报名方式大概分为两种,一为仅参观展会,这种报名方式极为简单,且在会议召开2天之前报名,都是免费的,而在会议开始后或会议中现场报名,则是收费的,费用为99美元;二为参与会议,这种报名方式与仅参观展会相同,但需要缴纳费用,通常在开会4个月前,通过Early Bird(早鸟)优惠可以以1149~2339美元参与部分或全部会议。笔者在现场的时候,眼观各个分会场的会议,其实都非常感兴趣,可惜没提前报名,而在现场报名的费用又几乎比Early Bird优惠价格高出了500美元,因此只能彻底放弃。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由于分会场很多,因此如果感兴趣的议题很多,则很有可能出现两个都感兴趣的议题同时开始的情况,因此即使交费了,提前做好功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尽管没有缴纳数千美元的费用参会,笔者还是在Satshow官网发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小型活动。例如在会议开始前1个月,Satshow官网放出了多个在会议期间的活动,笔者根据兴趣,选择参加了两个活动。一是SGx,二是Greg Wyler的午餐会。SGx是2016年华盛顿卫星大会的一项创新,由SGAC(Space Generation Advisory Council)主办,FSLF(Future Space Leaders Foundation)协办,旨在让年轻的航天新人能够得到航天前辈们的指点,形式是类似于TEDx的简短演讲,精神是“No Ties, No Panels, No Business Pitches”,SGx不包含在卫星大会的常规会议中,对于35岁以下、首次参加卫星大会的成员,有价格优惠;Greg Wyler的午餐会是由WSBR(Washington Space Business Roundtable)组织,参与者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一睹这位可能是埃隆·马斯克后又一位航天界颠覆者的真容。

DAY 1(2016-3-7)

SGx会议在3月7日之前几乎每天都在增加参与演讲的航天产业“前辈”的名单,在3月7日拿到最终参与演讲的名单时,还是让人非常惊喜的,因为“前辈”们来自许多声名远播的卫星机构和公司,例如NASA、阿里安、OneWeb、MDA、SpaceNews、蓝色起源、Tauri集团、Globecomm、Intelsat、ViaSat等。这个活动是从2016年2月开始筹备,也就是说仅仅经历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如此多的知名机构和公司愿意出面与未来的航天人或者航天界的年轻人分享。整个会议的气氛非常轻松,演讲者分享的内容和形式也可谓千奇百怪,其中有两位演讲人的报告最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是来自AGI(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公司的Dr. T.S. Kelso,一位是来自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的Kay Sears。

Dr. Kelso演讲的主题是《Protecting the space environment》,他主要讲述了随着未来卫星产业的不断发展,保护空间环境的重要性。而Kelso在NORAD(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工作过的经历也使得他在空间碎片领域的研究和认识相当深刻。Kelso讲述了2个时至今日依然著名的空间碎片案例,一是2007年某国的ASAT试验造成了数以万计的空间碎片,二是2009年铱星33与COSMOS 2251的那次撞击事件。在空间中,有许多的规则需要遵守,而由于地球空间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遵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意识”和“认识”而非规则本身的条框。因此,Kelso的态度是,研究归研究,但对于这一片共同的空间,如果有“不遵守”的行为出现,除了谴责,只有一同提升“意识”和“认识”。

Kay Sears是Intelsat公司的总裁,她的演讲生动有趣,PPT风格也非常活泼。Intelsat作为国际著名通信卫星服务运营商,其在2016年卫星大会的多个场合的表现,也让人能够看到一个大企业的气度和胸怀。通信卫星服务运营是目前众所周知的商业模式最为清晰的卫星应用产业,因此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如何最大化的发挥其效能就成为了关键。而现在通信卫星各大运营公司的采购全球化、运营国际化和价格市场化之后,资金之外唯有一样东西成为了自身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轨位和频点。Kay Sears 说Intelsat的策略非常清晰,那就是合作共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能够放下一个较高的姿态来与竞争对手合作,这让人有点意想不到,而Intelsat入股OneWeb,SES入股O3b,似乎也在印证着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了国际卫星产业市场的新动态。

笔者之所以举出这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报告,是因为从他们的演讲内容反观国内,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尽管国内卫星产业在国际化、商业化上几乎要呈现星星之火之势,但对于规则层面的了解和对于合作共赢的态度上,与国外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笔者在国内接触过一些想要进入卫星产业或已经在国防军工摸爬滚打多年的用户,大家对于规则层面的理解和意识形态多停留在“我有钱,你给我解决”,“我有上层关系,可以不按规则来”或者“XX都这样做了,咱们也得这样”的阶段;对于合作共赢的态度更是出现了“我凭什么跟他合作”或者“一合作,赚的钱就少了”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番景象很有可能会是制约我国所谓航天商业化的国际化进程主要因素。因为航天有一个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属性,就是卫星一上天,那就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国际范围的事情。

DAY 2(2016-3-8)

Greg Wyler的午餐会上,Wyler的演讲中规中矩,并没有过多新鲜的信息透露出来,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之前OneWeb在A轮融资中没有出现的一个股东,现在出现在了Wyler最新版的PPT中,那就是MDA(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里士满市麦克唐纳·迪特维利联合有限公司)。

由于没有报名参与会议部分,因此展会是笔者此次参加华盛顿卫星大会的重头,在第一天的SGx和第二天的午餐会之后,第三天一整天,笔者都在参观展会大厅。展会大厅中是各参展商争奇斗艳的场地,从展会大厅里,笔者不断地回想2015年的中国航天商业化,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我们未来的航天。

首先是中国的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航天产业也面临着即将走出去的光辉时刻,但在这次国际性的卫星大会上,无论是会议还是展会,中国的力量明显偏弱。会议暂且不说,展会上的中国企业的产品似乎只有地面天线,而就算仅说天线,在国内众所周知的卫星天线也是由卫星通信服务商Kymeta和Thinkom生产,而非国产某品牌。甚至笔者在展会现场,也更愿意把目光投向Kymeta和Thinkom这两个外国品牌。为何更关注国外品牌,因为人家的概念好、展台炫,Kymeta搭载丰田车直接出现在了展台,一个似乎是三维投影技术的宣传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再回头看看2015年在朋友圈竞相转发的“盖茨锅”的消息,在现场看到这一切的感觉,竟像是看到了一个之前关注许久却从未谋面的明星一般。造就这一切的,其实还真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出色的营销和“饥渴”的市场。笔者找遍了所有展位,除了天线和来自香港的通信卫星运营公司,竟没有其他关于中国航天的元素。

其次是中国参展方式的“本土化”。接走出去的话说,可能好的东西都在家里没出去,那走出去的品牌,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参展方式的“本土化”了。笔者特意关注了几个中国的天线展台,面积都不算小,展品都不算少,但却有种冷清的感觉。跑完了国外的各个展台,总结下来,就是“本土化”不足。一个在美国的中国展台需要什么?笔者认为有三点,咖啡、热情和小礼品。走过数个展台,香而不浓的美式咖啡确实非常吸引人,免费的咖啡供应也是一些不知名展台聚敛人气的好办法,而面积稍大点的展台,咖啡甜点几乎成为标配,尽管不是所有人多的地方都有咖啡,但有咖啡的地方,一定有人气;如果没有咖啡,工作人员主动出击,热情接待每一位驻足的观众就成为关键,笔者在不少展台只是看了一眼Logo,就被热情的“How are you”拖住,不得不进去了解一下情况,有时还惊奇地发现原来是个以前用过的设备。但在驻足的三个中国展台,尽管笔者几乎已经站在了工作人员的身旁,却没有看到起立握手的热情,只有低头玩手机的沉默;如果连热情都不想提供,那就放一点精美的小礼品吧,也许观众在看到小礼品而来的时候,会礼貌性的了解一下展台的内容呢?可惜,中国的展台,这三样都没有。

最后就是中国航天的商业化。2015年号称中国航天商业化元年,但看到国外的展台,我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商业化的力量,绝不是一句口号。商业化需要专业的销售,几乎每个国外展台,都能够跟销售直接对话,而所有的销售,似乎都能聊技术、聊市场、聊需求,简单地蹦出来几个关于需求的单词,马上就能够迅速进入话题,从当地政策到税收优惠,从民生痛点到报价体系,让人感觉似乎一个专业的销售,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商业化还需要成熟的产品体系,在大部分展台,都能够明显感觉到产品体系非常完善,在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业务领域内,完善的产品体系会让人感到非常的专业,而产品体系的建立需要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挖掘,以目前中国提的航天商业化观点来看,恰恰很少有人关注产品体系的框架结构,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因为“商业化”的根源,还不是来自于各类需求;商业化需要完整的技术服务,笔者对于技术层面向多个展台发问,几乎每个问题都能够换来一个白皮书或一页宣传单的详尽解答,这说明无论是常见问题解答(FAQ)还是从商业化的行动来看,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展商们非常希望了解和解答的,毕竟最能推动产品进步的,是用户的问题,而非技术的先进性,不是吗?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商业化航天
我的航天梦
儿童时代(2022年4期)2022-04-19 11:14:10
航天梦,我的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2-01-18 06:22:56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逐梦航天日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中国航天日”来了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7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6年3期)2016-07-12 09: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