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春
同志”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相互之间的一个称呼,也标注着我们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高高举起立党为公、人民至上的红旗,用鲜血、生命和汗水、智慧去浇灌。这个称呼,是事关党的政治规矩的大事,是事关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建设的大事,是事关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的大事。
“同志”一词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四》中曾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今天所说的“同志”,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心同德”的人。
党内一律称同志是我们党的一项政治规矩。早在1920年,毛泽东和蔡和森的通信中就以同志相称、相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党纲中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同志”这个称呼被全社会接受并广泛采用。其间,出于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尊敬,在党内的文件中出现了称呼职务的现象。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彭真、杨尚昆等中央领导,认为“这种旧习惯应当改过来,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至此,“同志”这一称呼已不单单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又做出明确规定。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中也将党的领导人称为同志。十八大后中央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411件中继续有效的20件,其中就包括1965年《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
历史和事实充分证明,党内互称同志的确是一项鲜明的政治规矩和准则。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应该把这项规矩进一步立起来。
称呼是思想观念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外化,是经济社会现实状态的折射。中央多次以不同方式强调一个称呼,其中深意不言而喻。曾几何时,党内称呼商业化、江湖化、亲戚化,“同志”变成了老大、老爷子,哥弟、姐妹和哥们儿、姐们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绝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绝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绝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依附的危害性。变味的称呼让党内政治生活走向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所以,重视了“同志”,就有了通向良好政治生态的通行证;疏远了“同志”,就开笔了通向特权甚至腐败的墓志铭。
纵观历史,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人们形成了严重的社会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残余依然存在,表现为追求特权、特殊、特例以及潜规则。变味的称呼就是不容忽视的体现,其实质是从“语言贿赂”嫌疑开始,进而成为滋生特权意识甚至腐败的土壤。让“同志”称呼重新热络起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特别是叫响平等、公正、自由等关键词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的“入门证”,有益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书写”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防止“一把手”对公权力的滥用;是保持良好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标注着政治生态是不是风清气正;是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政治上清醒的“清凉油”,有益于防止背离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防止团团伙伙的非组织政治活动,防止被忽悠而做出错误决策;是党员之间的“润滑剂”,有益于形成忠诚、干净、担当的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风,切实增强广大党员的认同感、平等感、价值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要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变味的称呼即使没有达到“破窗”的严重程度,至少要防止纽扣效应。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天,我们有必要为“同志”进一步“正名”,坚守“同志”的神圣感、归属感、自豪感、亲切感,以牢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清理称呼的雾霾,形成“同志”称呼的好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