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道 表演之理
——论瑜伽方法对影视话剧演员训练之启迪

2016-06-30 10:48王砾玉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上海200234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专注力呼吸身心

王砾玉(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上海 200234)



瑜伽之道 表演之理
——论瑜伽方法对影视话剧演员训练之启迪

王砾玉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瑜伽是一种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帮助的运动科学,其健康而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已被当今体育、舞蹈、医疗等领域所借鉴和运用。将瑜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的精髓思想借鉴到演员的训练理念中,通过调息、冥想和体式的练习,找到身心合一的训练方法,有利于演员内外部技巧能力的提高,以及演员在创作中更好地做到“自我”与“角色”的统一。

【关键词】身心;呼吸;专注力;形体动作

瑜伽是印度古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通过人的内外部修炼达到身体机能的提升,是一种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帮助的运动科学。影视话剧表演作为行动艺术,其某些训练目的与瑜伽是一脉相承的,在训练方法上也有不少相同之处。除了修心健身外,对于表演这门创造性艺术而言,借鉴和运用瑜伽方法也有利于演员为创作打下基础。

一、瑜伽思想与表演本质的共通点

在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修炼可以将人类从轮回的思想斗争中解脱出来,证悟自心,觉醒人生自性与生命的至善境界,从而获得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的结合,唤醒内在沉睡的能量,得到最高开悟和最大愉悦。从呼吸、冥想到体式,瑜伽有其一套极其完备的修炼方法。尽管瑜伽有多种流派和分支,但其最终所追求的都是把握自我,让自我与内在精神融为一体,与最高的宇宙万物之灵相同化,乃至达到“天人合一”。

影视话剧演员集创作者、创作材料、创作成果于一体,其内部心理素质、外部形体能力和可塑性必然需要通过多元而持久的训练来达到。演员,需要敏锐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真实细腻的感受力、准确合理的判断力、超强的适应能力以及鲜明生动的外部技巧(语言与形体)的表现力,这是演员创作的基础,也是作为一名优秀演员的基本素质。表演是一种内心感受与外部表现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同时也是自我与角色统一的艺术。演员在创造角色时需站在角色的位置去生活,去感悟角色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从而感性地理解角色的悲喜。波兰著名戏剧革新家耶日·格罗托夫斯基对表演的本质提出了科学的探索:“在我们这里,一切都集中于使演员成熟起来,表现为把奋发的精神引向极点,把演员的身心完全拨开,对演员本人内心深处施加压力——这些丝毫不受自我中心或自我欣赏的影响。演员发挥出他本身的全部才能,这就是达到‘催眠状态’的技巧,也是演员心理力量和形体力量的结合,这种力量是从他的机体和本能的最底层出现的,迸发出一种‘才华横溢’的光彩”。[1]

我们往往只注重演员的形体、语言技巧这些外部技术手段的训练,而忽视演员内部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借鉴瑜伽的某些训练方法,能从瑜伽思想中找到身心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演员内外部技巧能力的提高。

二、用冥想获得专注力的提升

在古印度文化中,冥想原本是一种宗教朝拜仪式。瑜伽冥想本源上是通过冥想,使自己更专注于自己的身体,让身体与神灵合二为一,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一种对生命系统能量释放、重组、修复、优化的综合过程。

对表演而言,冥想有助于专注力的提升,这与表演基础训练中的注意力集中要求是一致的。表演基础训练中之所以要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是因为专注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排除杂念,保持一个睿智的头脑,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外界的刺激,从而进入良好的创作状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演员在舞台上完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称为“当众孤独”,在这种状态中,演员把自己的全部内部世界与戏剧的世界调整到和谐一致,他们就像独处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在观众面前表演[2]。

一个成功的演员在舞台上一定是专注的,专注对手、专注节奏、专注交流……大到对整个舞台的把控,小到桌子上的一个杯子,都是演员需要专注的对象。演员如果没有高度的注意力,就无法真正地感受对手,与对手进行真实的交流,表演就会失去真实性和有机性,也就不可能有机地去行动,对对手的行为产生情绪反应。这种注意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演员要能够真听、真看、真感受。初入表演基础训练时,练习者往往很难做到注意力集中,会受自身性格、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许多杂念,即便在做无实物练习时也不能静下心投入到情境中。借鉴瑜伽冥想,可以有效帮助练习者克服心理上的不安定因素,通过专注呼吸、专注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一具体事物、观想,来放空自己。烛光冥想是一种简单而又能快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全过程分为凝视和冥想两种状态。先选择盘坐或者跪坐的姿势,闭上眼睛,深吸气缓呼气,让身体跟随呼吸放松下来后,慢慢睁开眼睛,将视线从蜡烛的下方缓缓移至蜡烛的火焰,观察烛光的外焰、内焰,火焰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捕捉烛光火焰的影像,进入烛光冥想状态。当内心视像逐渐消失时,练习者再次睁开眼睛重新观察烛光,周而复始,就会发现内心对于烛光的捕捉时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也逐渐在延长,这对于注意力集中大有帮助。

三、用调息获得身心之能量

在瑜伽练习中,呼吸是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瑜伽所有的冥想和体式始终伴随着呼吸的配合和调整,以期达到身心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瑜伽呼吸法有着很科学系统的调息法和体系,一般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完全呼吸。呼吸决定了心理和身体能量的积聚与释放,不同的呼吸方式其能量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演员在舞台上行动,无论是有声语言表达还是形体表现都需要呼吸的配合,而这种呼吸方式与日常意识的生理呼吸是有所区别的。舞台行动中的呼吸是在意识作用下可调控的行为过程,有声语言的快慢轻响、形体动作的轻重缓急都与气息有关。气息的产生和变化又由呼吸方式来决定,不同的呼吸方式对身体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用气息来控制声音,不仅能让声音有力地传到每个角落,又可以缓解声带因长时间使用而造成的疲劳和磨损。通常在说话或歌唱时用的是腹式呼吸,将气吸到肺底部,使横膈膜向外扩张,在腹部形成强而有力的气息支撑点。同样,舞台表演时的行动也不完全等同于日常。根据动作的用力部位、动作的幅度大小来决定运用哪种呼吸方式。当动作呈现缓慢的需要时,腹部能量的集中积累可以降低身体重心,强化身体核心的稳定性;当呈现大幅度或者夸张性的动作时,则需要胸腹部同时打开来加强身体内部能量的积聚。

瑜伽中的调息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学问,《瑜伽修息密记》中说到:“息有四相,有声为风,固守则散;滞粗为喘,固守则结;出入连绵不尽为气,固守则劳;不声不滞,无有风声,能出入俱尽为息,息者,身心至柔,息则自然获定。”[3]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呼吸只有顺畅了,气息连绵不断,身体才会柔软,情绪也会稳定。相反,气息紊乱不通顺,身体则会紧张而僵硬。人体在呼吸放松的状态下,全身骼肌的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加强了付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促进合成代谢及有关激素的分泌,进而利于韧带肌肉的伸缩。在瑜伽柔和舒缓的体式修炼中,领悟的过程能使呼吸平和而柔缓,肌肉和筋骨通畅活络。在气息、意念、动作的不断调整中,身体内部的能量被唤醒,自然进入到平和放松、自然舒畅的状态,内心也会变得安静和愉悦。瑜伽体式练习可通过专注呼吸使意识得到有效净化,集中于内心的指引。身心契合的状态是实现精神能量与身体力量的联接,达到身心之间的全面平衡的自然途径。练习者需要明晰意识专注的过程与作用,努力在冥想中将自己的精神与身体结合,在片刻的“孤独”中找到心灵的安宁,倾听自己的内心,实践充实的自我。

四、瑜伽体式对身体技能的影响

表演是一种行动艺术,需要演员的内外部技巧在舞台或者镜头前呈现。而身体是外部技巧的工具之一,其柔韧性、控制力、爆发力等运动技能是演员的基本素质。瑜伽的诸多体式是一种配合呼吸的静力性拉伸训练,通过不同的体式训练,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分的柔韧度和核心控制力。瑜伽中的许多体式来源于古代印度修行者们对大自然的观察,从自然事物的外形、特征中找出自然规律,并结合人的肢体特征,发展出调节身心平衡,利于修复身体的姿势,每一种体式练习都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韧带、骨骼、肌肉进行拉伸和控制,以此让身体变得挺拔、灵活、有力而可控。

从表演艺术角度分析,演员通过训练有素的身体来创造出符合剧情需要的人物形象动作,首先要符合角色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心理和形体动作必须是有机的统一体。形体动作反映角色心理活动,同时又是完成心理活动的手段。任何没有企求、意向和任务的形体动作都是不真实的做作。所以,形体动作和演员自我感觉的一切内部元素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瑜伽训练中的每一个体式都需要在呼吸配合下,用高度专注的意志力去感受身体每一部分的拉伸与平衡。“心如止水”才能排除杂念,专注于感受动作的要求要领。在常规的压腿、踢腿、下腰等柔韧性训练中,练习者对于这种强制性的训练造成的疼痛会本能的出现排斥和惧怕的心理负担。越是心理紧张,身体越是僵硬,就越容易出现肌肉和韧带的拉伤。瑜伽体式训练方法并不是单纯地从身体外部技术入手进行魔鬼式的强制运动,也不单纯强调动作的外部规格,而是先调整呼吸方法和呼吸节奏,待呼吸调均匀了,再把气息贯穿于动作过程,以达到平静和集中的状态,放松身心,从而专注于良好的自我感受而忽略疼痛感,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影视话剧演员塑造的是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将瑜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的精髓思想借鉴到演员的训练理念中,找到身心合一的训练方法,有利于演员在创作中更好地做到“自我”与“角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耶日.格罗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范益松.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J].表演教学,1996(13).

[3]李萍.浅论瑜伽体姿术与舞蹈柔韧素质提高的关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4-02

作者简介:

王砾玉(1972-),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形体舞蹈教师、副教授、硕导、表演系副主任。

猜你喜欢
专注力呼吸身心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专注力的策略研究
简谈幼儿专注力的培养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