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荣
【摘要】文言文翻译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贴合语境,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关键词】文言翻译 贴合语境 准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49-01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是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这类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观性的选择题型,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或语段。
2015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的材料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依然是史传文,传主依然为系心国事、才德兼备的良臣,所述史实的主要历史背景(北宋末的“靖康之变”)为考生所熟知,文字较为浅显,理解难度不大。但在第7题中,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中出现为动用法和宾语前置的句子,也就是说文言语法难度有增无减。历年来高考题型 “稳中有变”,这个“稳”也意味着文言语法是翻译题型中必考的,考生应特别留意。
大家都知道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其实“达”和“雅”就是指要译好一个句子,首先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翻译文句,需要在结合语境、把握文句大意的基础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字字落实,并保持原文的结构(特殊句式、固定格式除外),直译生硬不通之处方可意译;对于特殊词句,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和特殊语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精准翻译。
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是不太容易的。
在实际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候就对哪个是意动词的判断就出现失误。例如杜牧的《阿旁宫赋》里有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在这句中许多人就认为当作意动来讲的词分别是“鼎、玉、金、珠”,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资源整理与学案》也是这么讲的;可也有不少同志认为当作意动来讲的词应该是“铛、石、块、砾”。每年教授这一课时,同志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个句子,当作意动来讲的词到底是哪个,应该怎么讲?
在文言文中,意动用法是很常见的古汉语现象。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谓语或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状态,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谓语”的意思。意动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句中的“毒”,是主语“若”的主观想法。
一般有两种情况: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意思是“把……当作老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按照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资源整理与学案》的说法:意动词应该是“鼎、玉、金、珠”,那么就翻译成了:(秦人)把平底锅当作宝鼎,把石头当作美玉,把土块当作金子,把砾石当作珍珠。这样的话,上下文就讲不通,是不合语境的。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对这一课这一句的解释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这些都是秦人的主观上的行为,能表现出秦人穷奢极欲的生活,从语境中看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当作意动用法讲的词应该是“铛、石、块、砾”,也就是说在主观上把某物当作什么来讲,“当作什么”的词就是意动用法。
例如前面提到的句子“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意思是说把“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的人当作老师,是主观行为,所以“师”就是意动词。同理“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说在主观上把向老师学习当作耻辱,所以“耻”就是意动词。
又如: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这句意思是说:当年主观上将万户侯当作粪土,所以“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这句是说在主观上认为鱼虾是伴侣,麋鹿是朋友,所以“侣,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再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织》),这句意思是说:因为这只促织个头小,成名主观上认为它很不好,所以“劣”是意动词。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是说:况且庸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将相呢?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从以上分析来看《阿房宫赋》中这个句子的意动词应该是“铛、石、块、砾”。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在意动用法的判断中,哪一个词应该是意动词呢,那就要看某个东西在主观上被当作什么,这个“什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那么“什么”就是意动词。而这个主观色彩指的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
从这个案例来看文从字顺,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做到贴合语境,很不容易,一线教师都出错,何况考生呢。而且高考不只是考意动用法,其他语法现象都会考查。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在加强文言文语感培养,语法学习和积累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训练,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