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6-06-29 18:26何育静
考试周刊 2016年4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何育静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重要课程之一,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因此,探究当前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对推进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修课程 教学改革

思修课程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和法律修养的重要使命。思修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因此,思修课程教学既不能生搬硬套“应试教育”模式,更不能脱离高职大学生思想实际情况、脱离国情和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应遵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因材施教,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

思修课程承担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重任,其重要性无可替代。近年来,高职院校思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内容丰富、科研成果丰硕,各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思修课程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从“重分数、轻能力”向“重素质、重能力”转变。思修课程建设不管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材建设、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多元化、西方反华势力等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思修课程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一是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思修课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教学保障措施不足;二是部分教师教学作风不够严谨科学、教学热情不高、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效果欠佳;三是课程教学目标模糊,教材质量低下、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现实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放羊式、大班教学占主流;四是理论脱离实际,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差;五是师资队伍力量单薄、重应试轻能力培养,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师生教学积极性较低,等等。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模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良好社会主义思修道德品质和法律修养是思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与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相一致,是否符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实际状况和成长规律决定了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败与否。当前部分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不清晰,面临困境和挑战较多。一方面是课程规划设计有缺陷,教学计划制订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完善,重应试轻能力,偏离思修课程教育方向,另一方面是思修课程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实施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时思维僵硬、缺乏创新、抱着应付的心态开展教学工作。

(二)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开展思修教学重要条件,思修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思修课程教学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基础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环境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思修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视其重要性,对影响思修教学的外部环境改造力度不够大,缺乏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维护良好社会环境合力。由于思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较难量化考核,部分学校出现无人管、无人问、无人关注现象,认为现在思修课程无用论占上风,有些教师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也能毕业,导致思修课程教学环境不佳。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缺陷。当前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队伍年龄比例不协调,年轻教师偏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少、中青年骨干教师比重小,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二是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强,教学创新不够,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刻板;三是缺乏“又红又专”和跨学科背景“双师型”教师,既掌握马克思主义、思修道德教育知识,又对法律基础知识有深入研究;四是缺乏一支具有社会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和规格无法融入思修课程教学改革中。

(四)教学保障措施落实不够到位。首先,许多高职院校对思修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对保障思修课程教学运转的人、财、物保障不够充足。其次,许多师生对思修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思修课程与“选修课”、“大班课”混淆,走个形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是对思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内容、实践活动等缺乏创新、严格把关,对应该投入教学的设施配套和经费落实不到位。

三、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做好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改革顶层设计,为思修教学改革提供保障。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一要领导重视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其重要认识,把思修课程教学放在学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二是修订思修课程教学大纲,尊重思修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课程内容;三是为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改革提供人、财、物保障。三是完善思修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机制,提供过程监督、绩效和评价。

(二)明确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良好环境都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一是要摆脱过去“重应试、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要把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结合起来,把它融入专业教学、岗位锻炼、上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二是营造良好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课堂文化、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学校、家庭合力,为教师教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沃土和环境,让思修教学改革焕然一新。

(三)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思修课程教师队伍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队伍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提高思修课程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自培和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夯实教学改革基础;二是建设一支老、中、青年龄比例合理,高、中、初职称比例均衡,本、硕、博学历比例合理的教师;三是有条件的院校可引进有丰富经验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四)发挥高职大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注入生机活力。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对象是高职大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激发学习激情和兴趣,才能给课程改革提供动力基础。一是针对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课程学习热情和耐心,要加强辅导、因材施教;二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人。

(五)建设课外教学实践基地,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最佳途径。一是要把思修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建设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锻炼场所;二是将思修课程内容融入社会实践,把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标准融入思修课程教学中,把企业对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创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岗位实践锻炼中受教育、在潜移默化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