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非选择题解析

2016-06-29 22:16罗玉华
考试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图表答题试题

罗玉华

(1)阅读上图,你从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回答两点,4分)

时事二: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请你运用九年级所学知识,说说习总书记这段话蕴含的道理。(回答两点,4分)

时事三:“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推出的战略规划。按照规划,我国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三大转变。

(3)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都只有一字之变。这“一字之变”对我们有何启示?(从国家和青少年角度回答三点。6分)

二、考查要求

1.命题立意

此题为2015年龙岩市中考题的第29题。试题以最新三则时政素材作为背景材料,紧扣“2014年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北师大讲话”、“中国制造2025”等热点,素材新颖,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考查知识广,设问开放,综合考查学生审读图表及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探究层次的思维能力。审读图表、理解的能力属低阶思维,分析、综合、应用、探究的能力属高阶思维。试题共三题,计14分,在整份试卷中属难题。

2.知识考点

命题涵盖了九年级经济、文化、科技等专题的知识,涉及以下知识点: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和影响;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和要求等。命题对应体现了《2015年考试大纲》中的下列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了解中华文化;(3)了解我国科技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和要求。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从图表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分析运用的能力;(2)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增强文化认同感;(2)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三、解题讲题

第(1)题“你从图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属图表类试题。要求学生在分析图表的基础上综合所学知识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分析”、“综合”。该题4分,我市考生平均得分1.31分,得分率低;区分度0.33,属于难题。学生已有能力发展区是能从柱状图中提取表面信息,有待提高的能力发展区是分析、综合能力欠缺,无法提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考生答题或就图答图,未运用教材观点作答;或作答角度较单一,只从“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角度作答,没有从两点拓展作答。原因为考生对教材知识不熟悉,日常教学中对图表题的训练存在明显缺陷,导致考生审图不仔细,只从大体上把握,未深入观察、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可指导学生分三步解答:(1)审图表。先审图表的标题,“2014年我国各类企业出口情况”,提炼关键字词“各类企业”、“出口”,初步了解该表的主要内容。再审图表的项目和内容,明确图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三类企业介绍出口情况。最后对图表内容横向和纵向比较,在数据比较中,提炼基本信息:“国有企业的出口总额最高”、“外商、民营企业的出口持续增长”。(2)看联系。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与教材的联系,将图表反映的基本信息与教材知识相联系,找到切入点:“国有企业的出口总额最高”,“外商、民营企业的出口持续增长”分别体现了什么观点?什么原因?从而提炼到“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知识点。(3)巧作答。从上述知识点中回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经过以上指导,提高学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表类试题尤其重要的是审清图表并找准与教材的切入点。

第(2)题“说说习总书记这段话蕴含的道理”属观点概括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理解”和“应用”。该题4分,考生平均得分2.46分,区分度0.65,属于中档题。学生已有能力发展区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但有待提高的能力发展区是归纳概括得不深入、不全面。考生答题出现下列状况:或无从下手;或分析得不全面;或照搬课本、资料,答偏。主要原因为学生对材料理解不到位,未深入读懂材料,应用知识的能力薄弱,过于依赖参考资料。

对此,可以这样指导:(1)认真审题,抓住中心意思。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找出关键词“很不赞成”、“去中国化”、“经典”、“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等,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有两层:习总不赞成“去中国化”;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初步感知此题与“中华文化”知识相联系。弄明白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即“是什么”)。许多学生未抓全关键词句,只提炼到第一层意思,导致分析不全。(2)仔细思考,明确概括方向。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归纳概括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可从“为什么”、“怎么样”方向概括:为什么“习总不赞成去中国化”?怎样“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3)回归教材,概括整理答案。前一问为什么“习总不赞成去中国化”可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影响”分析。怎样“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涉及民族精神的传承问题,可从“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做法”归纳。观点概括类试题重在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后,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归纳概括出蕴含的知识点。一般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规律概括。

第(3)题“一字之变对我们有何启示”属启示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分析”和“探究”。该题6分,考生平均得分2.8分,得分率低;区分度0.73,属于难题。学生已有能力发展区是能分析材料,结合材料回答。有待提高的能力发展区是分析探究能力。考生答题出现下列状况:不理解“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的含义,答题存在阐述空泛的大道理,答案大包抄现象;能从科技方面作答的只从“怎么做”(做法)入手,面过窄,未从“国家”、“青少年”两个角度梳理,导致未答到三点。原因为学生审题不清,角度单一,对材料分析不到位,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较弱。

该小题可按照“示—理—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解答:(1)读懂材料,明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什么)。找出材料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明确材料反映的是“科技战略转变”这一现象。(2)弄清设问的指向,明确回答内容(为什么—怎么做)。先找出设问中的关键词“一字之变”、“启示”等,从“一字之变”中突破,明了“一字之变”是“大”到“强”、“制”到“智”的变化,尤其引导学生思考“大”到“强”、“制”到“智”的实质是什么?即“重视科技创新”,进而明确要回答的是“科技创新”方面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分析“为什么要强调科技创新”、“怎么样科技创新”,即“科技创新的原因、做法”。(3)回归教材,组织表达。“为什么要强调科技创新”可从科技国情、创新重要性等角度回答。而“怎么样科技创新”要求“从国家和青少年角度”回答。试题要求回答三点,每点2分,计6分。启示类试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从什么方向回答启示,可套用此模式:材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经验或教训)?怎么做?

四、变式拓展

1.拓展延伸知识

此题可拓展延伸到下列知识:“如何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化”、“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党的基本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

2.拓展设问

(1)第1小题。可将问答题拓展为选择题或辨析题;或将图表文字材料拓展为漫画材料;或将设问拓展为直问直答型“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2)第2小题。将设问拓展为“习总书记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理由是什么”?或“有人认为教材内容必须去‘外国化,全面‘中国化。你的看法呢”?

(3)第3小题。将设问拓展为“为什么要强调科技创新?”“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或”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拓展时事材料

时事二三可拓展联系以下热点材料: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活动、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正式下线、十八届五中全会等。

五、试题价值

此题依据考纲,以知识为基础,突出能力立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全面考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紧扣社会热点,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性、基础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此题综合性强,承载信息量大,涉及知识多,集多种高层次能力要求于一体,作答角度广,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考生得分率较低,在整份试卷中属难题。此题适合在中考第二轮总复习时作为检测题使用。值得商榷的是设问能否直接明确些,涉及知识少一些,以此降低难度。

六、反思感悟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初中政治考题内容虽然在课外,但解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却在课内。教师应增强业务能力,深入研究课标、考纲、教材、课堂、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答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猜你喜欢
图表答题试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邀你来答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