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社团活动课程化构建的路上

2016-06-29 04:30文/袁
教育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社团中学生活动

文/袁 森 高 勇



行走在社团活动课程化构建的路上

文/袁 森 高 勇

中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进程也算是有一定的时间了。长期以来,学生社团活动是作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面目出现在校园中的。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社团活动逐渐被纳入到活动课程范畴当中,可以看作是“课程化”的第一阶段。目前全国个别地区的一些学校将中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可以看作是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第二阶段。从活动到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符合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学生社团生活仍然存在“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有序性和规范性仍需加强”“活动层次还需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社团运营的整体状况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善。随着时间推移新问题发展成为老问题,问题依然故我,显然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操作的难题。要厘清这些问题的根源,要从学理和实际操作上做一个解读。

“活动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

活动课程又叫学生中心课程或者学生本位课程。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活动课程要关注学生兴趣需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课程的开展要以“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与学科课程相比较,活动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途径和策略,更重视人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的建构和学生当下的心理经验。在活动课程的理念下,学生社团一度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不少地区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益。但也有不少批评指出,在单一的活动课程中,由于学生经验是狭隘的、混乱的、模糊的,仅仅依靠学生自我体验,所能获得的知识只是浅表的、片面的,不能获得较为系统、深入的知识,并不太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中学生社团活动一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重要阵地。最近十余年出现了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构建的教育实践。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本校进行的教育实践,从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以及中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核心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研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杜威最初提出活动课程,本意是强调课程、教育必须依据儿童心理经验的方式去指导儿童学习逻辑化的教材知识。他认为,儿童的心理经验与学科中所含的逻辑经验是同一生长过程的起点与终点,逻辑的经验是由心理的经验发展而来的。教育就是将逻辑的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只有教材知识与儿童现有的经验发生交互作用,才谈得上实现了真正的教育。因此“活动课程”,对低幼学段学生的指导意义远远大于高学段的学生。比较明显的是,“活动课程”远远适应不了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不能为较为复杂、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实践体验活动提供适宜的支持和指导,比如学生社团活动。基于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的社团活动,实际上与日常活动的区别不大,与学生、家长和学校所期待的实践效果、教育效果有很大差距,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活动乏善可陈的根本原因。特别是高中学生对社团活动的价值期待远远高于初中生的时候,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就需要全新的课程观念来支撑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活动课程继承和发展。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学生社团活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主要是:第一,将社团活动纳入课表,实行类行政班的管理;第二,根据综合实践的四大领域来统筹划分学生社团的活动方向,以便于管理和指导。需要明确的是,在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中,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基本方式,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而其他的指定领域则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在实践中,四大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或者学习方式,希望较好地处理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形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方式;其次强调既有思考又有行为的过程。课标指明学生不仅要有思考和行为,而且要有目的性的去思考和行为。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要处理好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还要恰当的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活动体验与理论知识形成往复循环。将几大领域分割推广,不仅加重学习负担,从学理上又回到单纯的分科体系上去。并且在学习中,实行行政班的管理指导方式,违背了课程关注学生,关注生活的价值取向。根据文献研判,大多数的研究都没有具体论述实践效果,看来这种做法效果并不明显。

国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纲要指出,对于非指定的领域,也就是传统领域,比如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等,可与综合实践互动指定领域结合,也可以独立开展。但是传统领域只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开展,就必须要符合“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的规定性。因此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课程化”,从内在规定性上讲,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要素:

第一,课程目标上,基于社团生活实践,让学生了解并探究社会,发展人际协作、团队组织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社会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二者结合,是综合实践课程与学校传统学生活动中的社团活动相结合。因此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综合实践的几大领域一定要渗透到学生社团实践中去,和学生的社团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三,在组织管理上,这种结合方式应纳入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层次。从课程设置安排上,要结合综合实践课程与社团推进的策略、措施,板块内容纳入相应的学校课程管理体系。考虑到社团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分散性,再结合管理上要做到以社团管理为主,即在社团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强化突出对社团活动的过程组织和管理。

第四,从课程评价方面来讲,二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开课。而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定性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克服学生社团活动过度娱乐化、形式化的缺陷,增强学生社团活动的社会实践价值。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学生社团在活动成果外显基础上,要展示社团活动是如何确立主题,设计方案,收集信息,选择利用信息,如何组织实施活动,筹划活动的全过程资料。

此外,从外在规定性上讲,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既要符合课程开设的国家计划性,又要做到课程实施方案具有合理性,也就是在方案中,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符合国家课程计划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规定。除了规范以外,还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加工,活动目标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设计。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必须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社团生活中直接体验或亲身实践获得感知;并通过学生自我的实践将感知和原有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构建起自己的社团生活知识技能。

学生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关键是青少年领导力

中国教育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学生社团是由有着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参加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的学生自治性组织。研究者将中学生社团功能概括为:育人功能、优化功能(即优化校园环境、活跃校园文化)和服务功能(即服务社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些地区、学校根据“了解并探究自然、社会和自我生活世界,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求,将学生社团活动取向划分为面向“自然”、“社会”和“自我”三大板块,构建如环境、心理、乡土、节庆、公益等实践主题。这在目前学生社团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而且取得较好成功经验的推进方式和实施模型。

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这类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主题,以相关事实为中心,只是强调对事实与信息的了解、对活动的“体验”,缺乏一个关键知识或者观念来提升“活动体验”之后的思考与认知层次,社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偏重的仍是低水平的了解与认知。不仅学生社团的自治功能受到影响,而且学生的社团实践锻炼停留在浅表化的状态。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将学生社团作为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阵地加以强调,夸大了社团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弱化了社团之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的育人价值。

大阅读——启动仪式

艾里克森认为,课程综合的目的在于提升思考层次。无论学科课程理论还是活动课程理论,都蕴含着深刻的知识论、学习论和价值观。学生的社团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其目的是要将分科体系的学科知识聚集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挥共同作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体验的同时,通过反思提升自我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价值判断能力。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社团生活中充分发挥课程的效益,让学生在“体验”和“理论”之间形成往返运动。因此,学生社团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应该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聚焦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概念及相应的通则上。在学生社团实践学习的板块或者内容安排上,可以具有学科特性,但要能够引导学生向较为深度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向较高层次进行思考。

详细考察起来,中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体验自主与合作的过程,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中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体验和培养民主意识;亦可以在社团的社区服务过程中,体验和养育公民责任感,锻炼人际沟通和交流,实现组织协调和决策,培养发展团队精神。中学生社团活动具有让学生自我发展,进行公民与民主生活训练,实现领导才能培养,增进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及安定学校环境等多项功能。在社团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么承担着领导者的角色,确定团体目标,统筹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团结众人,协力克服社团实践中的困难;要么承担着追随者的角色,需要对自己在团队中所担负的责任有明确认识,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自律意识,能够做好自我规划和自我领导。学生社团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外在表现是千差万别,百花齐放的,但是任何一项社团的活动都离不开对社团成员的“领导”和社团成员的自我领导。因此连接学生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通则”,就是作为基础素养的“青少年领导力”。

基于“青少年领导力”理念,发展和培养学生对社团的领导能力,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社团生活提供有力的时间、物资、空间和指导方面的支持,还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使学生社团活动体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让学校老师的指导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从而使学生通过社团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间接起到提升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品质,促进育人环境变化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猜你喜欢
社团中学生活动
缤纷社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