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青
领导者树立威信的“三个要点”
文/田青
威信是领导者影响力的外在体现。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领导者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较高威信,但在实际领导工作中,有不少领导者“拥有磨盘大的权力,却捡不起一粒芝麻”,缺乏影响力和凝聚力。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戴、拥有较高的威信呢?要把握三个要点:
领导者的品德是官德和人品的综合体现。品德高尚的领导者,其影响力和凝聚力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诗经·小雅》里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的就是类似的思考,就是说,如果领导者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下属自然敬仰;如果领导者行为光明正大,下属自然会效仿。换句话说,德高才能望重。道德上的完善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成为有品有德的领导者,要特别注意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为人正派,二是办事公道。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干部政策问题上,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的不公道的作风,借以巩固党的统一团结,这是中央和各级领导者的重要的责任。
领导者为人要正派。正,即正气,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领导者要以“正”为派,守正为心。一是定位正。定位正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触碰法律的红线、不逾越纪律的底线。二是人品正。以坦诚精神和原则性建立起下属对自己的信任。待人接物,一视同仁;公私分明,一清二白;是非面前,一身正气。不搞小圈子,不搞小动作,不以权谋私,不文过饰非,不弄虚作假。
领导者办事要公道。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所以,领导者在工作中一定要出以公心,以“公”为道。要严守规章制度,不以个人好恶改变规则、增减程序,坚决杜绝规章制度之外的“例外”。要客观地评价、使用干部,绝不能凭主观、好恶看人,绝不搞顺我者“上”、逆我者“下”。要坚持任人唯贤,绝不能任人唯亲。要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对各种跑官要官、求人说情的不良风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头羊”,领导者的能力、智慧等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向延安大举进攻,当时,解放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毛泽东同志决定撤出延安。对此,一些干部想不通,认为这样做要付出很大代价。毛泽东同志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这是何等的睿智和气魄!以后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不难看出,领导者有真知灼见,思想敏锐,洞察力强,看问题客观全面,办事情周到细致,就能得到下属的信任、尊敬;相反,如果领导者鼠目寸光,工作稀里糊涂、没有思路、方法不得要领,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一筹莫展,他的威信是不会高的。
成为有智有谋的领导者,要特别注意把握三个要领:一是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照搬历史经验,而是要总结得失,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深入调研,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当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给那些“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的干部开出药方,“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现在,这仍然是一剂良方。做好调查研究,关键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思维的切入点要从大看小。大是系统,是全局;小是要素,是局部。思维的着眼点要从长看短。长是未来,短是当前。此外,还要正负兼顾。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决策带来的正面效益,又要看到不利条件和决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有利条件要用减法,减去的是依赖和侥幸心理;对不利条件要用加法,加上的是对困难的充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领导者光有才干不行,还要懂得以情感人,提高“情商”。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与大学生村干部座谈时曾问大家,工作中是智商重要还是情商重要,有人回答,都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总书记的话不只是对大学生村干部讲的,也是对所有做实际工作的领导者讲的,很有现实意义。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不是统治,也不是压制,而是一种凝聚人心的积极力量。美国学者华伦·本尼斯认为,“‘情商’是成为一个领导者的关键因素,领导者必须要有良好的情感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领导者要想在下属中获得较高威望,必须以提高情商为抓手。
成为有情有义的领导者,要特别注意把握三个要领:一要学会“推功揽过”,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三国时期,孙权率兵收回荆州之后,设宴庆功、犒赏三军,请大将军吕蒙上座,并对大家说:荆州久攻不下,今天成功夺取,都是吕蒙大将军和大家的功劳啊!孙权把战争的胜利全部归功于大家,令众将士深为感动。后来,孙权被曹操手下的张辽所激怒,带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败而归,孙权诚恳、自责地说:这次失败,完全是我轻敌所致,从今往后我定当改正。孙权推功揽过的做法,深得将士们的拥戴和敬重。有人曾用“窗户”和“镜子”进行比喻,说明这个问题。领导者在分享成就和论功行赏时要朝窗户的外面看,寻找外面的人员,寻找外面的因素。但在追究责任、反思错误时要往镜子里面看,从自身查找原因。这是一种必备的领导素养,也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二要学会“成就”下属,实现由“裁判员”向“鼓舞者”的角色转变。领导者要学会“放水养鱼”,努力去挖掘下属的长处。一位领导学专家曾说:“领导者的天职不是抠出别人的短处,把人治住,而是在激发每个人的长处中,使人人成为英雄。”对于领导者来说,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最难忘,一是雪中送炭者,二是落井下石者。危难时,领导者向下属伸出一只手拉他一把,会比成功时伸出两只手拍出的掌声更容易让下属感动。下属信任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领导者的权力,而是因为领导者能够承担责任。美国著名领导学专家柯维曾经说:“如果有哪件事做坏了,那是我干的;如果有哪件事做得一半好,那是我们干的;如果有哪件事做得真好,那是你们干的。”这就是现代领导学的真谛。三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担当”一词经常见到。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鲜明地阐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他亲自挂帅中央“深改”小组组长,啃“硬骨头”、涉“险滩”,彰显了“有担当”的执政风格。“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者的胸怀、勇气,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现实工作中,那些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的“太平官”,看见问题绕着走、看见矛盾躲着过的“逍遥官”,遇到困难找借口、遇到麻烦找托词的“滑头官”,是注定不能获得下属追随、成就事业的。
(责编/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