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琪红 陈信凌
中央苏区标语类别与创新探析
谭琪红陈信凌
提要:中央苏区标语传单高密度、全覆盖、多层次地渗入到中央苏区每个可见的场所,是中央苏区显豁而强势的宣传利器。根据其物质载体、撰写主体、使用文字、内容及形式的不同,中央苏区标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标语作为中央苏区最常见的传播载体,在物质形态、传播方式、承载内容等方面展现出创新性,契合了苏区民众的认知水平,符合苏区的客观实际,对革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央苏区;标语;传播
20世纪30年代初,中央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是政策指令的辐射中心。标语作为政策指令辐射和传播最重要的载体,以高密度、全覆盖、多层次的特点渗入中央苏区重要的时空、组织和绝大多数民众中,展现出“魔弹”的功效。据史料记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类别上,中央苏区的标语都成为了中共冲破“围剿”的宣传利器:从数量上来看,1929年4月至1930年3月,红四军在近一年的时间密集地颁发310条标语;从标语的主要形式来看,涵盖了墙体标语、石刻标语、纸质标语及其它各种形式的标语。
标语成为中央苏区民众知晓苏区重要事件、参与政权建设的重要手段,成为中央苏区党政军民倡导的革命文化的徽记与象征,成为传播革命者特定的立场、观点、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同时,标语还体现了中央苏区民众的意愿和要求,展现了苏区民众的集体心理,成为苏区时期开展集体斗争的利器。
一、中央苏区标语存在的逻辑:显豁而强势的宣传利器
标语一词源于西方,是从日本引进国内的。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的介质、思想鼓动的载体,标语在我国早已有之”*陈信凌:《江西苏区标语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4期,第35页。。中央苏区时期,标语成为宣传苏区党政军方针政策的喉舌、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推介革命时局中心任务的平台、展示各领域形象的窗口。
中央苏区标语传单的存在和发展,既是主客观因素融合的结果,也是历史综合推力作用的结果。从客观因素来说,中央苏区时期存在着宣传技术人员缺乏、宣传品和印刷器材匮乏、红军发展条件受限等困难,导致标语的运用举步维艰;但从主观因素来讲,中共费尽心力,将标语运用成为动员民众的利器,以期尽快争取民众、引导舆论、瓦解敌军士气。
1.争取苏区民众的需要。革命的根本在于农民。在革命高潮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偏僻山区的民众往往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无意从动荡的社会格局中分清是非善恶,对于自身的阶级属性缺乏明确的认知。在革命兴起之初,绝大多数民众对待革命,或中立,或旁观,或躲避,凡是有劳动力或有生活资料的,基本上都是藏匿起来,这在1929年的赣西南和闽西地区成为常态。若非走投无路,绝大多数民众都不会自觉主动地去投身革命,更不知如何分辨自己阶级的代表者。因此,红军到达新的游击区之后,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阶级观念,激发他们受压的情绪,扩大红军的影响,成为革命早期最为重要的革命任务。如何赢取苏区民众的支持,就成为标语传单等宣传载体传达信息和意义的核心与关键。为了宣传中共的思想主张,抨击黑暗时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共将标语传单的宣传由简单的文字形式逐步过渡到配以图案和美术线条。用简单有效的文字、生动鲜活的图案对标语进行改进处理,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刺激民众最原始的认知,展示出中共的价值理念。标语的图文化过程反映出了中共在争取民众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
2.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舆论是社会人心向背的风向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将革命者污蔑为“赤匪”和“红祸”,借此控制舆论,在社会上营造恐慌情绪。中央苏区时期,中共不仅要在已经星火燎原的根据地点燃民众的革命热情,促进土地革命开展,实现在一省进而在全国取得土地革命的胜利;还需要在当局掌控的白区、游击区或灰区、边区营造革命的氛围,让工人、手工业者、学生和进步文化人认清“南京国民政府是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清道夫,是封建残余的合伙人”的事实,组成进步联盟来反对南京国民政府。苏区时期,标语在空间上的覆盖,在内容上的反复灌输和重现,在火线上的重复传播和宣传,一方面可以消弥国民党丑化和歪曲宣传的负面影响,加速民众的反思和觉醒,强化苏区民众保卫苏区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能够争取白区民众的同情与帮助,从而营造支持革命的社会舆论氛围。
3.瓦解白军士气的需要。从当时国共两党所掌握的军力和装备来看,共产党的军队无论从数量、人员装备还是武器保障上无疑都处于劣势,惟一的优势便是精神的力量。毛泽东等前委领导也认识到,应利用红军的政治工作优势,开展火线宣传来启发白军士兵的阶级觉悟,激发他们的阶级情绪,使他们对红军产生正确的认识,甚至于投诚来当红军。对红军而言,战场和阵地也成为了他们宣传的重要场所,标语、传单和火线喊话成为红军最常用的武器。白军士兵进入“赤区后,看见满地都是共产党的传单。这些传单都用俗语写成,说得蛮有道理。长官们也注意看这些传单,但不允许我们士兵看得过久。如果那一个士兵拾来一张传单放在衣袋里,那他就得枪毙之罪。我们常在灶边偷阅,以便阅后立即投入灶中烧毁了”*李皚:《与十九路军士兵谈话的记录》,《红旗周报》第35期(1932年3月24日),第55页。。简练精当的口号和标语如同一颗颗子弹、一粒粒火种播撒在战场上,形成了白军军官最为惧怕的火线上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充满“一旦觉悟,枪向着我们,那可不得了”的恐惧感和威慑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语传单成为了构筑统一战线的利器。
二、中央苏区标语的类别
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地方政权和群众团体,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大量地制作和传播标语,使标语成为一种大面积、高频率流通的传播介质。*陈信凌:《江西苏区标语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4期,第35页。这些标语口号曾遍布红色区域,是老百姓的指路明灯,是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参加革命队伍的强大武器。这些形态各异、类别不一的标语是苏区民众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了苏区宣传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以标语所用物质载体来划分。中央苏区标语可分为纸质标语、石刻标语、墙壁标语、竹片标语、木刻标语、提灯标语、路牌标语、布制标语、口号式标语*口号式标语,为笔者所创的新词汇。口号和标语都是当时中央苏区所常见使用的宣传武器,前者运用于口头宣传,后者运用于纸质宣传;为调动现场民众激情,前者通常较后者语句更简短。尤其,当时宣传工作者只从动员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初步的划分,大部分宣传的内容既可用作口号也可作标语,但有些只能作标语而不能用为口号。前者如国民党十大罪状和红军布告,能用作口号作为宣传载体的基本上都能用作标语宣传。这是因为,标语较口号可表述的内容更为丰富,内容可长可短,如果限于书写条件需要简炼的内容的话,口号宣传的内容可视为标语最好的传播内容。这种视为口号式标语。等。1930年10月,第一次“围剿”大敌压境,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发布《宣传动员令》,要求标语“不但在屋外写,还要在屋内写,工友,农友在自己的屋子内,红军在宿营地屋子内,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堂屋内,睡房内,厨房内,茅厕内一概给他们写得满满的”*赣州市文化局、赣州市文物管理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1931年2月,江西省赤色总工会颁布了《宣传动员令》,要求“无论墙壁、桥板、渡船、堂屋、房间、茅房、树林、石壁,只要可写的地方都要写好”*赣州市文化局、赣州市文物管理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第31页。。苏区标语以高密度、全覆盖、多层次的特点渗入到苏区每个可见的场所。
2.以标语组织撰写的主体来划分。中央苏区标语可分为:军队标语、苏维埃标语、地方民众标语。(详见表1)
表1 中央苏区标语总概*注明:表1、表2、表3、表4是依据赣州市文化局和赣州市文物管理局2006年主编的《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中的标语进行整理而制作的图表。笔者选取中央苏区主要区域之一的赣南作为分析范本,解读当时标语的宣传内涵和宣传对象。此类标语,一是大部分属于口号式标语,笔者认为,在宣传中,口语宣传和文字宣传是当时动员最为普遍和成熟的两种形式;二是标语制定者大部分为红军政治部或前委以及江西省委(行委),这是因为标语的宣传主体是红军,而且红军的主力是一方面军,从顶层设计角度来看,也是适宜的,有利于标语内容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管理。作为临时中央政府首府所在地,江西省委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明显的。
3.以标语所使用的文字来划分。在中央苏区,标语可分为中文标语、外文标语(主要是英语和俄语的缩写或译名)。尽管中央苏区地处赣南闽西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不尽发达区域,当地民众的文化水平落后,识字不多,但在中共大量开办识字班、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影响下,大部分民众通过标语、漫画、识字牌等途径和载体认识了红军,了解了苏维埃,并前赴后继地保卫革命的成果。众所周知,上个世纪30年代,中共是作为第三国际的一个东方支部而存在的,中共的诸多理念和纲领不免刻有共产国际的印迹。体现在标语中,就有很多“CY”、“CP”、“AB团”、“C”、“苏维埃”以及不少如“李、卢、列、斯”等共产国际领导人的名称简称。对于传播者而言,这种中英文混杂的方式使书写标语变得省时省力;但对于民众而言,两种不同表义符号的混合会加大其理解标语内涵的难度。赖毅在回忆入党时的情景提到:“毛委员又把那三个我们几个人从没有见过的外国字作了解释。原来这几个字念‘西西皮’(CCP),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意思。”*赖毅:《毛委员在连队建党》,《星火燎原》编辑部编:《星火燎原全集》第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有时书写标语会把共产国际领导人的名称写错,比如列宁的“列”写成“烈”,卢森堡的“卢”写成“芦”,更使民众难以正确理解标语中传达的信息。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民众错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著名工人运动的领袖,在运动中牺牲)的弟弟或是某个人。比如,黄新廷回忆,人们天天跑来问干部:“苏维埃究竟什么时候能来?”这问题,干部们也没法答复,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姓苏的几时能来。后来,还是那位巡视员来了,他对大家说:“苏维埃,大家想他来他就来了。我们就开会选举吧!”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苏维埃就是政权。*黄新廷:《喧响的柴林》,《星火燎原全集》第11卷,第285页。为了纠正标语的不统一、不规范和标语宣传形式化等现象,杨尚昆专门撰文指出:“譬如,‘武装拥护苏联’这一口号,虽然在苏区墙壁上写了许多,但是,一直到现在,有许多群众还不晓得‘什么是苏联’。是一间店子,一个人名,或者是苏维埃区域的大联合?这一类的事实,我想可以举出很多。”*杨尚昆:《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斗争》第2期(1933年2月4日),第9页。
4.以标语的内容来划分。中央苏区时期的标语依照内容可分为政治标语、经济标语、文化标语、社会标语、军事标语等。中央苏区红色标语宣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宣传鼓动、对白军士兵宣传鼓动、对党团宣传鼓动、对红军宣传鼓动、反对帝国主义宣传鼓动、反对军阀国民党宣传鼓动、反“AB团”“第三党”“改组派”宣传鼓动、对妇女的宣传鼓动等方面。(详见表2、表3、表4)
表2 对白军士兵宣传标语的对比*注明:此表有两点需要注意,表中左栏是1930年11月10日,由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制定和颁发的标语。表中右栏是1931年2月5日,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胜利,活捉了张辉瓒后,针对第二次“围剿”做的宣传动员,由江西省赤色总工会制定并转各革命团体的标语。两栏标语内容都是曾让南京国民政府军队白军感叹的“红军固然厉害,红军的标语更厉害”的主要标语。但仔细剖析,在围剿前后,标语还是有些区别:1.由第一次反“围剿”前的12条标语发展到胜利后增加了5条不同标语,减了一条,另加一条16:张辉瓒被捉的典型事例。2.标点由“。”改变为“!”,1929年134条的标语规范应由“!”改为“。”,此处标语却正好相反,可能是为了强调胜利后的宣传效果。3.白军士兵历来成为中共标语宣传的重点群体,这既归结为坚决相信一个标语“抵得红军一军”的精神武器的威力,另一个也体现在敌军官长害怕标语对白军士兵的觉悟启发上,因为存在着“一旦觉悟,枪向着我们,那可不得了”恐惧感和威慑感。尤其在反“围剿”胜利后,在武器远远落后国民党军队的红军能够以少胜多的革命事实面前,中共坚信了宣传在启发民众中所起到的力量。因此,对白军士兵针对性的标语宣传在内容上进一步得到丰富。
①赖毅: 《毛委员在连队建党》,《星火燎原》编辑部编: 《星火燎原全集》第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2009 年版,第209页
②黄新廷: 《喧响的柴林》,《星火燎原全集》第11卷,第285页。
表3 标语宣传的对象和宣传内容的对比*注明:第一,此表中所标识的符号“*和♂”是标语需要在何种区域下书写的提示符。1929年规定,标有两种标识的标语在县城及大市镇都要书写;92个*在县城市镇和大村庄需要书写;66个♂是红军行军沿路标语;1930年规定,没有两种标识的176条标语在县城及大市镇均要书写(其中103个*需要大字书写);70个♂的标语在行军沿路上书写。第二,革命标语从1929年的13大类、134条增加为1930年16大类、176条,增加了“游民”和“苏联”两条,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民在土地革命的利益立场不同进行区分。第三,从数量上看,1929年4月和1939年3月,红四军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分别密集地颁发310条标语,有些内容相同,有些是新增的信息主题。比如,游民问题和苏联问题都是新增的重点问题。这是因为中共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的著名的红四军九大,史称“古田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红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从质量上看,中共的主要革命目标仍然是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和反军阀(国民党),并迫切希望民众认清革命的时势,使标语做到层次化和分类化。对不同区域的民众、不同阶层的民众和从事不同行业的民众都进行分类宣传,体现了宣传工作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的趋势。
表4 1934年3月湘赣军区政治部的目前中心标语口号*注明:此标语为6大类,其中有若干小标语未列入。(此标语不含纪念节临时书写的节庆标语。若逢纪念节写标语须加上规定的各纪念节的中心标语口号。)六类标语的革命政治取向极强,尽管当时革命战争为第一要务,但在国民党围剿的后期,随着苏区军民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压缩,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的登记制度使春耕和经费成为标语的宣传重心。可以看出,中共在标语的选择上极具针对性。另有资料显示,在苏区每年每月中开展的节庆活动中,标语也充当着排头兵的作用。如,1933年7月中央局宣传部下发的“八一”纪念的16条中心标语。1933年12月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发出的通信第十五号要求,在纪念列李卢活动中完成标语口号23条。
三、中央苏区标语的创新运用
在中央苏区,标语成为一种显豁而强势的宣传利器,成为中共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苏区标语宣传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量到质的过程:一是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形式从粗糙到精致,三是宣传队伍从业余到正规。这一发展历程反映出了中共在先天传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在中央苏区革命宣传领域做出的各种努力及取得的卓越成绩。
1.克服传播障碍,解决标语的物质和技术问题,尝试独特新颖的物质载体
苏区属于文化事业较为落后的区域,绝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善于搞群众宣传的能写会画的技术人才更是缺乏。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感叹“惟缺绘图的技术人才,请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来”*《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苏区包括笔、墨、纸、印刷机在内的物质材料短缺,“印刷机的工作能力有限,他不能满足各方面对于出版事业的需要”*凯丰:《我们奢侈与我们的吝啬——关于苏维埃的出版事业的管理》(1933年11月20日),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正因如此,当时“宣传的方法有文字宣传,也有口头宣传。前一种方法主要就是写标语。那时写标语也不要花什么本钱,颜料用石灰(从国民党那里缴获过来的饭合子,用来装石灰水),写字用的笔用棕扎成。在井冈山时,印刷条件差,没有印刷机,纸张也很缺,不出版报纸,主要通过标语的方法来宣传群众”*罗荣桓、谭震林等:《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9页。。为了克服物质资料匮乏的困难,中央苏区时期标语书写载体除了纸、布等较易保存的材料外,还创新性地使用树木、石头、墙壁、孔明灯、识字牌、路条、行军背包等多种材料。没有笔墨就用树干、棕叶和石灰、浆糊(用米糊熬好后,加入锅底灰)等进行书写。因此,在天空、树干、墙壁、河流以及重要隘口等可以利用的空间场所,都有存在标语传单的可能。中央苏区时期开创了标语传单全覆盖的新时代。
2.克服敷衍了事,解决标语书写形式问题,体现规范性和统一性
中央苏区时期的标语传单在字体、格式、布局、搭配上倡导规范性,在形式上尽量保持统一和规范。在具有规范化和统一性标语的影响和作用下,军民在启蒙、认识、反思、对比中,在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中获得对革命的全新的认知,这些全新的认知通过传播宣传被反复强化。
一是在书写的规范上,陈毅1929年向中央写信谈到红四方面军的宣传工作,“文字宣传组,两个人每人提一个石灰桶,大小笔各一支,凡军队经过的地方,墙壁上要统统写满红军标语,写字要正楷,以愈大愈好,要用梯子写得高使反动派不能随便涂抹”*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1929年9月1日),江西省档案馆、中央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6-457页。。可见,其对标语的字体、笔画的要求相当细致。
二是在布局的规范上,要求标语要根据墙壁长短来布置,不要将一个标语分在两垛墙壁上书写,以免产生误解,影响阅读;应悬挂在大家容易看到的地方,或路口,或祠堂墙壁,尽量做到随处可见,随时可读。1930年4月16日,红军第四军政治部发布的《宣传员工作纲要》共有18条,其中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6条分别就布局和书写的方面进行了规定:“每一个宣传员必须备一副写标语的用具、用白(或黑)的颜料、根据本部规定的各种标语,随时随地地写于通衢大道行人易见的墙壁上”,“根据本部规定的标语本子,除每个都要在墙壁上书写外,字数较多的标语须用有色纸写好,张帖于通衢大道行人易见之处”,“每到一个城市,要用红布写上本部规定之主要标语,悬挂于街道中间”,“宣传队中,要经常指定专人背带所有宣传品及浆糊筒,将宣传品贴于通衢大道行人易见之处”,“各宣传员要注意将宣传品适当配置,让群众回来可以看见,例如将各种宣传贴于通衢大道之中,以及学校工厂商店兵房之内”*赣州市文化局、赣州市文物管理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第25页。。
三是体现在搭配上,倡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契合苏区民众的文化认知水平。尤其是从标语和传单衍生而来的标语画,深受民众喜爱。例如,以蒋介石、鲁涤文、张发奎等为代表的国民党政要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其形象与“狗”、“胖子”、“麻子”图案配合在一起,让民众识字认人,看图明义,形象地传达出中共的革命思想。至今在崇义县、石城县、赣县、寻乌县等赣南原中央苏区所在的核心区域,仍保存着一批栩栩如生、极具讽刺效果的标语画*赣州市文化局、赣州市文物管理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第110-111页。。在江西赣州崇义县思顺乡保存了一张苏区时期相对完整的标语画,画中将“蒋介石”三个字以图画的形式画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攘外须安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苏区民众在图文并茂的政治符号的刺激下,渐渐地接受政治教育,形成政治信仰,表达政治愿望。标语发挥了中共宣传民众、教育民众的政治社会化效应。
四是体现在格式规范上,要求标点符号不可省写,有误的地方画出方框,打上斜线,标语写出后,写出书写的机关名称。比如,以不同区域的民众在土地革命中的不同立场来区分,革命标语从1929年的13大类、134条增加为1930年16大类、176条,增加了“游民”和“苏联”两条,并对重点图文进行标识。红四军宣传部规定,没有*和♂两种标识的标语在县城及大市镇都要书写,甚至连标点由“。”改变为“!”都有明确规定。这种极具针对性的文化传播和革命动员工作对于保障中心任务的完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当中,民众对中共红色文化的内容加以消化和吸收,形成了新的态度、立场,并在激情、理性和非理性作用下加以强化。
3.克服随意性,把好标语内容关,体现权威性和严谨性
中央苏区标语传单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内涵饱满、立场鲜明,具有导向性、鼓动性、震慑性、斗争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以标语为代表的图文载体在军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标语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而成为一种革命力量的展示。
中央苏区时期,标语传单的制作和书写体现出权威性、严谨性的特征。
一是利用一些群众熟知的人士或组织的名义代写布告通知,消解民众的疑虑。在中央苏区开创前期,红军就曾利用郭亮同志的名义,在街头巷尾到处张贴布告,又用工农革命军名义张贴“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蒋介石”、“打倒许克祥”、“打倒帝国主义”、“工农革命军是穷人的军队”、“共产党万岁”等标语。何友良认为,地方领导具有在革命源起时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方文化、社会条件等优势,但随着中心任务、组织形式和动力要求的变化,上述优势逐渐失去功用,*何友良:《农村革命展开中的地方领导群体》,《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00页。接过民众信任接力棒的是“喝着墨水、立志于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的外来职业革命者。因此,外来领导者在苏维埃革命中,与地方领导者共同承担起了革命发起人、组织者和推进者的角色,利用民众迷信权威和信赖熟人社会的特点,借用群众熟知人士的名义打开宣传的局面。民众对于这些标语内容由陌生转为初步的信任,并最终转为熟悉和接受。
二是对内容的审查和监督。中共成立之初,在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当中,就对标语传单的宣传定位和规范问题加以明确,规定了“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每个地方组织均有权出版地方通报、日报、周刊、传单和通告。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的领导。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都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文字宣传组,……达到一个城市,各连的宣传员由政治部或党代表分配宣传区域,并派人巡视以观勤惰,各连写的标语有标记不怕冒功或混淆,写错了亦易查出予以处罚。”这点有不少红军将领进行了佐证。肖克回忆:古田会议后,军事干部做群众(包括军队中的士兵群众和工农群众)工作的多了。宣传工作也受到重视和加强。比如说,过去写标语有些内容自己拟的,乱写的也有,以后的标语口号都由军政治部统一拟定。*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三是语言精练简洁。标语传单的目标对象是革命的相关群体,无论是革命者还是对立者,无论何种阶级或阶层,无论性别或工种,无论国籍(主要指苏俄)的人民都成为传播的对象。由于“整个赣西南与闽西民众90%以上都是文盲”*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标语传单一定要契合民众的认知水平,内容尽量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大多是口语化的表述,做到“使他们顷间能看完,要精警,使他们一看起一个印象”。比如,“红军官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医治百余伤病员,优待百余俘虏”、“工作要实际化”、“建立全国苏维埃政府”、“红军胜利万岁”等,这些通俗易懂的标语传单,使广大苏区军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中共的方针政策,在认同苏维埃政策的同时,积极参与苏维埃的建设。标语在革命运动、反贪污浪费、推销公债、开展经济建设、优待红军家属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
四、结语
尽管苏区缺纸少墨、专业人才匮乏,但中央苏区仍然制作和发布了许多至今鼓舞人心的标语传单。中央苏区标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重要原因在于:一是标语对象紧扣革命的相关目标群体,无论是革命者还是对立者,无论何种阶级或阶层,无论性别和工种,无论国籍的人民,都成为标语承载的信息传播的对象。这种宽泛的群体,在革命本位的年代,体现出易于激情冲动、随大流及群体情绪相互感染的特性。标语口号就象催化剂一般,能加速催化群体特性的显现和放大。二是标语符号简练,一般使用简单常用的汉字,契合了苏区人群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三是标语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来源的特定性、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效果的鼓动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等特征,这些工整对仗、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的标语一经传播,便发挥了很好的动员效果。
中央苏区立体式、全方位、高密度的标语传单,极大地提高了苏区宣传的工作效率。红军战士钟发宗在回忆第二次反“围剿”前兴国赤卫军的情景时,仍然印象深刻:“只见大树上,墙上,到处是标语,‘宽待白军俘虏’,‘白军弟兄们:欢迎你们起义过来当红军!’队员们情绪很高,有的在擦拭土枪、梭镖,有的在大声唱山歌。虽然这里离敌人的前沿不过五里,但是人们的脸上都没有一丝惊恐的表情,在淡淡的阳光下,远山近村还是那样的恬静安宁。”*钟发宗:《赤卫军围困兴国城》,《星火燎原全集》第2卷,第90页。这些随处可见、随处可读的标语传单蕴含的革命激情弥漫于整个苏区,使标语口号的威力、传单的张力得以突显。标语加速催化群体的情感,感染民众的心理,坚定其信念和立场,使其革命的特质得以充分显现。同时,这些铺天盖地的口号标语漫画在敌军看来就是强有力的文化子弹。据当时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的国民党师长公秉藩回忆:“苏区标语很多,用白粉写的很清楚,如穷人不打穷人……”*公秉藩:《回忆第一次“围剿”》(摘录),江西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17辑,1990年内部版,第228页。
不过,中央苏区的标语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迹。不少标语的内容在今日看来不切实际,甚至有些幼稚。对于“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幼年时期的中共而言,执行党的政策和上级决定是不二选择,也是其革命坚定性的体现。无论对于管窥时局的苏区革命者还是对苏区民众而言,通过标语的高强度和广覆盖传播,尤其是与其它漫画、活报等宣传手段的立体联合,一些不合时宜的标语信息也得以扩散。同时,标语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动员功能最终导致那些原本不合时局的政策偏离时代的潮流。比如,现保存在赣南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直街的“反对富农”的标语,不论是从中央苏区富农的现状还是从苏区革命的对象和力量来看,都不太合时宜,在孤立自己的同时,也把富农推向了当时中共的对立面。另外,从标语内容的准确性而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现保存于赣县白鹭钟氏宗祠里的标语“白军弟兄们要想(回)家就要投降红军才有盘费发给”。该标语落款为当时赣县六区政府。此标语从当时厌战的白军士兵角度来看,是具有煽动性和蛊惑力的,但从红军和苏区民众角度来看,投降的目的就是发盘费,这显然只是与公秉藩争取白军、维持苏区安定的治标之策。对于经济和重要资源连年遭受封锁和财力极度匮乏的中央苏区而言,以物质诱惑来鼓动白军士兵投诚显然不适。
不可否认,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标语传单的宣传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央苏区红色标语不但传播了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扩大了中共及其苏维埃政权的影响,而且启发了苏区人民的阶级觉悟,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力量,同时有效地回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污蔑宣传,瓦解了白军的士气,充分发挥了标语利器的功效。在历史研究领域,只有全景式地观察和理解中央苏区标语的历史背景、历史价值、历史地位,才能对今天的思想动员、舆论宣传、媒介推广等工作产生更好的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魏烈刚
Analyses of the Categories and Innovation of Slogan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Tan QihongChen Xinling
Abstract:The slogans and leaflet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had seeped into each visible place in high density, full coverage, multi-level approach wa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terial carrier, writing subject,using text,content and form,the slogan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showed their differences.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ropagation medium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Slogans which fit the cognitive level of Soviet people and conformed to objective reality, showed innovation in areas such as material form, transmission mode, carrier content,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ancing and promoting in the spread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Key words:Central Soviet Area; slogan; propagation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6.03.003
作者简介:谭琪红,男,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党校讲师,博士;陈信凌,男,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研究”(12AXW002);“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研究”(15ZDB141);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中央苏区民众动员中的文化载体研究”(YC2013-B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