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宇
摘要:储安平及其主办的《观察》周刊(1946.9—1948.11)在解放前的中国新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储安平一生对办报办刊有极高的热情,《观察》的成功与储安平的个人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观察》的成功创刊进行简要分析,试图总结探究储安平办报办刊的特点,以期对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储安平;办刊特点;《观察》
一、引言
《观察》于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本,每期6万字,最高发行量达到了105000份。衡量一份刊物的影响,最好的标准就是它在读者中的反响,据估计,它的实际读者约在百万以上。储安平主持下的《观察》坚持独立自由、理性超然的立场,能够准确的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走向。《观察》的成功与储安平的清晰的办报思想分不开,恪尽职守、公正理性、目标远大都是其成功办刊的基础。以下为笔者对其办刊特点的简要分析。
二、事无巨细,恪尽职守
储安平曾在英国留学,思想深受费边主义的重要人物拉斯基的影响。他在政治上相信英国的理念,在工作作风、与人交际方面上也明显带有英国人高效率、重实用的特点。这种个性特征在《观察》创刊之日起就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观察》出版的前5卷中,每出满24期,储安平都要亲自撰写一篇详细的总结性报告,这种总结报告不是一般应景式的总结,而是充满灵性、富有思想和创见的阐述。“报告书”从办刊宗旨、作者、读者以及经营发行情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在统计《观察》读者群体时,他不仅以地域分布进行报告,而且以职业分工为界,将《观察》不同类别的读者群详细地统计并报告给读者。
储安平把《观察》设计为周刊,其工作量在今天都是难以想像的。他的期待是要把这份刊物发展成在全中国都有影响力的论坛。当时它在广州、武汉、昆明、北平、台湾等地均设有航空版,且每份都由储安平本人送至机场,发行还深入到广大的内地城市、乡镇直至边疆省份的辽远部落。在叶圣陶的日记中有一则关于储安平的记载“曾参观其社友工作情形,十数人将新出版之杂志插入封套,预备投邮。其出版日为星期六,而今日星期三已印就,订阅者于星期五即可收到。又以纸板分寄台湾北平两地,因而该两地与上海附近同样,可于星期五阅读,此君作事有效率,可佩。”①
据报人林元回忆,“直到搬到四川北路(那是《观察》的鼎盛期,发行量已到25000份,外加一套《观察丛书》)编辑还只他一人,我是唯一的助手。”储安平亲自定题、阅稿、复信、改定,直到终校。②这种对待刊物事无巨细、一概一抓到底的工作方式在他给胡适写的信中也能感受到,“在筹备时候,要集款,要找房子,要接洽撰稿人。刊物出后,买纸,核账,校阅大样,签发稿费,调度款项,都是我的事情。在最近的五个月中,我没有一天不是工作至十二小时之多。”③
不得不说,储安平恪尽职守、事无巨细的工作风格是成就《观察》兴盛的重要原因。这种自新闻出版业出现以来就一代代传下来的敬业精神不仅是中国报人的传统,更是我们当代新闻人需要学习的典范。
三、坚守自由、公正客观
储安平创办《观察》的目标是在新闻界建立起一个不偏不倚的发声平台,传播自由思想的种子,让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能够为自由发声。储安平本人就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有抱负,有对于自由主义理想的追求,有执著的信念。他认为,只要《观察》不分党派,坚持独立公平,并能保持知识分子说话应有的高水准,刊物内容能引起大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就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储安平始终都在坚持《观察》的自由主义立场,自由思想的立场就是要坚持捍卫每个人表达立场、陈述意见的权利,储安平在主编《客观》的时候就一直在强调这一思想。储安平说过:“我并不承认我们彼此的看法、风度和趣味完全一致,我们也不要求彼此什么都一致,我们所仅仅一致的只是我们的立场,以及思想和做事的态度。”④
储安平认为中国最缺少的是“自由”和“宽容”的精神。《观察》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以及敢说敢干的风度,为知识分子能够说话和敢于说话,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平台。而这一切与储安平本人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主张的“坚守自由”的立场是分不开的。
储安平关心政治,但他更希望能以超然的姿态,以公平理性的立场对国事发表意见。他与他的前辈胡适、傅斯年等人在政治上的一个显著的不同是他没有直接介入任何具体的政治活动中,即使有条件有资格介入也不介入,正是保持着这种独立超然的个性特征,《观察》才能始终保持理性客观、公正严格的发行态度。
四、目标明确、视野开阔
受过西方文明熏陶的储安平,非常明白一份刊物在国家政治舆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一生对办刊有极高的热情,一直想办一张类似《泰晤士报》那样高水准的报纸。储安平目标之明确,视野之开阔也是成就《观察》的重要原因之一。储安平作为刊物主编,除了能够沟通好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还能够联络起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为其撰稿,他能够团结一批和其年龄相仿的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笔者认为这不是一般的胸怀所能容纳的。⑤
《观察》从创刊伊始就明确表示:“这个刊物一份发表议论的刊物,然而一定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在整个《观察》时代,它的确是保持了独立发言的精神的,储安平的这种理念确实也体现了储安平的追求。当《观察》处于低谷时,储安平的原则是:生死之权操之于人,说话之权操之于我,刊物要封,听命封。就是这种明确的定位,清晰的目标,使得《观察》在当时中国言论界赫赫有名。
五、结语
储安平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都有过成功尝试的报人,可以说,他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论政”的一个成功实践者。在办刊方面,储安平是非常自信的,他认为,办刊物不一定要靠津贴,刊物本身是可以靠发行自给的。笔者认为,这种办刊理念不仅有助于扩大新闻研究学者的视野,也有助于启发今天的新闻改革事业。(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注解:
① 《新文学史料》1988年第3期第167页,北京。
② 戴晴,《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
③ 《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卷168页,中华书局,1979年,香港。
④ 谢泳,《储安平与<观察>》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⑤ 谢泳,《储安平与<观察>》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谢泳.储安平与<观察>.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2—43
[2]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7—82
[3]储安平.观察周刊,1946年9月1日—1948年12月24日
[4]谢泳.追寻储安平.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