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丽
(合肥学院,230601)
基于论文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学科分布模式研究
——以合肥地区为例
吴彩丽
(合肥学院,230601)
摘要:文章基于论文研究了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包括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数量按年份分析、区域产学研合作文章数量大于10的学科分析、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集中度模式,并提出提升安徽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发挥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学科优势,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要素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
关键词:区域产学研合作;学科分布模式;学科集中度;论文
1引言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区域产学研合作各主体要素之间存在着技术距离,影响着各主体之间技术的溢出扩散,因此对区域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学科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距离的概念是Jaffe在1986年首次提出的[1],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距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距离对技术溢出扩散机制的影响上。结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Narala为代表,认为技术距离对技术溢出有促进作用[2];另一派以Haddad为代表,认为技术距离对技术溢出有抑制作用[3]。周华等研究发现技术距离越大,知识溢出效应越小[4]。研究表明,技术距离过小或者过大都不利于技术溢出[5]。
为了深层次探讨区域产学研合作各主体间技术距离的差异,本文尝试从区域产学研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视角进行研究,以探析区域产学研合作主体间的学科分布模式,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
2研究数据的选取
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合肥地区10所高校参与的产学研合作论文数据。这10所高校分别是: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新华学院、合肥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以这10所高校的名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且以“公司”为作者单位,确定检索出来的文章是大学和公司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共计797篇文章。这10所高校的文章篇数分别为393、195、79、66、32、12、8、7、4、1篇。为了科学表征产学研合作的学科模式,凡一篇文章是两个学科定义的,本文即将这10所高校的文章篇数分别为每个学科的数值取为0.5,学科分布详见表1。
表1 合肥地区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
对以上797篇文章的学科数据指标进行整理。共涉及32个学科,分别为:O(数学)、C(社会学)、D(政治、法律)、F(经济)、G(科学教育)、J(艺术)、H(语言)、K(历史地理)、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和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程)、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H(机械、仪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业)、TS(轻工和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安全科学)、N(自然科学总论)、S(农业科学)。
3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
3.1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数量按年份分析
在国家对产学研合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区域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区域产学研合作究竟具有怎样的学科模式,下面将进一步研究。
对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数量按照年份分析,得表2。由表2可见,从1994—2014年21年间,合肥地区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7篇到2013年的91篇,增长了11倍。2014年文章数量有所下降,文章数量为33篇,比2013年下降了63.7%。
表2 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数量按年份分布
3.2区域产学研合作文章数量大于10的学科分析
下面对文章数量大于等于10的学科进行分析,得表3。从表3可见,共包括18个学科,分别是:TU、TM、F、U、TG、TP、TN、TS、TH、P、TQ、TB、X、TD、S、TE、D、O。其中涉及TU建筑科学的文章数量最多,达92.5篇;其次是TM(电工技术),为88篇,第三位是F(经济)为86.5篇,第四位是U(交通运输)为73篇,第五位是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为62.5篇。
表3 区域产学研合作文章数量大于10的学科分析
3.3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
对合肥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得出学科分布图1,其中图1中代表性数据节点的指标见表4。在学科分布的社会网络分析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点度数从大到小依次是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新华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而安徽大学的中间中心性数值为86.386,大于安徽农业大学的81.105。代表性的学科点度数及中间中心性的数值从大到小依次是F(经济)、TP(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TM(电工技术)、TU(建筑科学)、TQ(化学工业)、D(政治、法律)、X(环境、安全科学)、U(交通运输),而特征向量中心性的数值,则是TP(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最显著,为0.256,TQ(化学工业)为0.230,大于TU(建筑科学)的0.223;X(环境、安全科学)和U(交通运输)的特征向量中心性的数值分别为0.201、0.204,大于D的数值0.163。
从以上可见,各高校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学科模式存在着较明显差异,政府今后也要根据高校的学科模式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
图1 合肥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
3.4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集中度模式
CRn的值越大,集中度越高,越趋于垄断;CRn的值越小,集中度越低,越趋于完全竞争。
美国学者贝恩和日本学者植草益分别将30%和40%作为CR4和CR8区分竞争型和寡占型的标准,高于标准的是寡占型,低于标准的为竞争型[7]。日本学者植草益又将寡占型细分为极高寡占型 (CR8≥70%) 和中高寡占型(40%≤CR8<70%) 。从表5可知,区域高校产学研学科集中度属于极高寡占型。
表5 区域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学科集中度
4提升安徽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六大以来,安徽省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明显提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战略平台背景下,基于安徽省高校学科分布模式,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产学研一体建设。
4.1基于学科的共性技术联合研发
区域产学研合作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能共同解决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logy)相关问题。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区域产学研合作具有丰富的学科数量,共涉及32个学科,文章数量大于10的学科也有18个:分别为TU、TM、F、U、TG、TP、TN、TS、TH、P、TQ、TB、X、TD、S、TE、D、O。应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的学科优势,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在目前面向工业4.0的关键时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开展国际前沿技术研究,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将是未来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重点。
4.2基于学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基于高校学科优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至关重要。电子技术、建筑科学和化学工业等研究是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领域,而且环境和安全科学等社会问题也成为产学研合作关注的重点领域。因此应建立区域高校以上热点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的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以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为重点,提升高校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4.3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安徽政府决定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徽地区的区域高校产学研学科集中度属于寡占型,适合建立区域的战略性新型产业集聚基地。例如像安徽建筑大学的建筑学科,安徽农业大学的农业学科,如果能围绕这些高校的优势学科群建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支持这些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公共实践基地,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又能促进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在区域产学研合作中,不仅具有丰富的学科模式,而且具有较高的学科集中度。同时,区域产学研合作非常重视对社会普遍关注热点问题的研究,展现了区域产学研合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学科研究基础、科研政策导向、科研外部环境等的影响,各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存在显著差异,各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需要政府发挥对各主体要素之间的调节作用,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要素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Jaffe A.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 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984-1001.
[2] Narula R, Marine A. FDI spillovers,absorptive capacities and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rgentina[Z].MERIT Research Memorandum,2003-016.
[3] Haddad M, Harrison A. 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1):51-74.
[4] 周华,韩伯棠.基于技术距离的知识溢出模型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7):111-116.
[5] 刘志迎,单洁含.技术距离、地理距离与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效应——基于联合专利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9):1331-1337.
[6] 孙玉涛,刘凤朝,徐茜.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效应演变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37-44.
[7] 植草益.产业组织理论[M].筑摩书房,1982.
(责任编辑:曹高峰)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Distribution Model of 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Papers——A Case of Hefei Area
WU Cai-li
(Hefei University, Hefei2306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apers, the paper studies the subject distribution model of 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by the year, the subject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the article more than 10, subject distribution model, and subject concentration model. 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hui,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subjects’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result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elements in the 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Reg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subject distribution model; subject concentration degree; papers
作者简介:吴彩丽,女,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后期重大项目(SK2015ZD2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AHSKY2014D23);合肥学院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D03RW)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25(2016)03-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