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 扬
以交通引领副中心建设发展
文 高 扬
副中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应当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对外辐射、对内联络、枢纽耦合”的思路。
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之一,肩负着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也承担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改革重任。从国际大都市发展来看,交通既要支撑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带来的出行活动,还要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为了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副中心,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避免重蹈中心城区交通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的老路,必须坚持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交通发展新路。
从当前北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来看,副中心交通规划建设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层面准确把握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关注城市功能提升和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给交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按照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副中心交通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交通出行供给和服务的转型与提升;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五个统筹”,把加强城市治理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重点关注交通规划建设面临的政策性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
北京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应当积极发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定位,通过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进而促进文化旅游和商务服务等高端产业发展,形成功能完备、职住平衡、交通便捷的城市副中心,率先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在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副中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应当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对外辐射、对内联络、枢纽耦合”的思路,主动与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和北京城镇空间结构相融合,积极发挥功能承接和人口截流的作用,着力构建面向区域、中心城、新城等多层级的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主体地位,重视综合交通系统与副中心空间格局的互动,按照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理念,围绕内外交通转换节点构建交通枢纽体系,打造与功能区耦合、面向区域、多层级的交通枢纽体系,实现综合交通体系对副中心建设的引导和支撑,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实现交通与城镇群的良性互动。
必须把对外交通建设作为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发挥对外交通的支撑作用,解决好副中心与中心城区、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实现多通道、多方式的网络化交通设施供给,积极落实中心城区疏解功能的承接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对外交通的先导作用,处理好副中心与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燕郊、北三县等临近地区,还有机场、铁路、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联系,创造非首都功能疏解所需的交通支撑条件。充分考虑区域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变化带来的交通需求的变化,对外交通廊道能力要留有余地,把副中心建设成为北京市新的“门户”节点,破解当前北京市“单中心”格局带来的诸多问题。此外,对外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交通枢纽,必须充分借鉴伦敦金丝雀码头、巴黎拉德芳斯等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交通枢纽与行政、文化旅游、商务办公等功能区的有机耦合。
应以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建设标准要高于中心城区,同时,也要“建管并重”,实施更加严格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必须把副中心建设成为“公交都市”和步行友好城市。一方面,应当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级公共交通系统,对外交通以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快速公交为主,内部交通以地铁、有轨电车和常规公交为主,内外交通转换围绕交通枢纽形成多层级、网络化格局;另一方面,应当高标准、高品质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坚持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建设应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需要,轨道交通系统应优先覆盖人口和岗位高密度集中地区,远期规划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2014年中心城为70%左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不低于中心城区,新建地区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此外,副中心交通发展必须注重法治化、精细化的管理,应当实施更加严格的机动车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新旧地区应采取差别化停车供给策略,新建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引导市民理性拥有和使用小汽车。
必须有序推动副中心交通建设,坚持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理念,加强交通与副中心建设时序统筹,拓宽投资建设渠道,实现交通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对外交通系统应当优先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优先保障资金、土地等要素,确保在2017年之前率先取得成效。同时,应加强交通枢纽与重点功能区建设主体和建设时序统筹,尤其是科学论证新北京东站与副中心发展的功能和空间关系,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统筹中铁总、北京市等各方利益主体及实施时序,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制度保障,必须破解中心城交通建设面临的政策性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在规划、投资、土地、建设、运行、管理等环节主动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副中心应当作为全市改革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在交通建设领域率先制定交通与用地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市场化、基于经济手段调控的交通需求管理等政策机制,保障副中心有序建设。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总工程师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