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要:教师的修养与能力是现代高师声乐教师优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师声乐教师所具备的高尚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丰富的声乐教学理论、娴熟的能力和实践经验及与声乐艺术相关的广博知识,是保障高师声乐教育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师;修养与能力
一、高师声乐教师的修养
(一)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教师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教师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道德行为的依据。声乐教师虽然是以教唱为主,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日里,都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教育学生,做学生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学好声乐。
作为高师声乐教师,工作虽然辛苦,但需人格高尚,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满腔的热情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担负起培养一代高素质师范生的责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文学修养
“声、情、字、味、表、养、象” 是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声乐演唱七字标准,这七个字也对声乐教师的文学功底和文学深厚底蕴的修养提出了挑战。声乐学习者只有加深文学素质修养的提高才能对作品进行最全面、最深刻的音乐诠释,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一方面,声乐教学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结合,歌词部分正是文学作品的浓缩和精华,可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声乐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熟悉和掌握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课堂之中。如,歌曲《送别》《思乡曲》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在银色月光下》《鼓浪屿之波》、歌剧《江姐》选曲《红梅赞》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教会学生将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思想感情通过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再教会学生演唱时将其声音的表现力与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相融合,用敏锐的心,唱出作品的内在情感,打动听众的心。
(三)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美术、戏曲、影视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修养,是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艺术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声乐教师只有从音乐理论、演唱技巧、语言、表演、文学、历史等方面不断提升修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在声乐教学中更好地感知中外艺术歌曲、通俗歌曲、近来热捧的“原生态”歌曲的国家、地区、民族的人文状况和风土人情,完成好学生从简单的“唱”,到对一部作品深刻理解、演绎,完整地把握、驾驭的全过程。
为此,在教唱中外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中,歌曲的艺术处理及舞台表演往往体现了声乐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的高低,特别是歌剧作品,更需要声乐教师能正确教会学生表现歌剧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及剧情发展,这就对声乐教师文学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声乐教师不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就很难指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内涵完成歌曲的再创作。
二、声乐教师的能力
(一)演唱能力
声乐演唱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声乐技巧是在遵循美的规律下,应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情感表达。声乐技巧是声乐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声乐教师正确的发声状态和美的引领在歌唱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学生歌唱的发声是否科学,演唱是否有技巧,声音是否优美等都与声乐教师的示范引领、教唱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如:有的学生在演唱作品时,感觉气息不够用,声音空,音色暗,声音控制困难,音准偏低;有的学生演唱时声音僵硬,上下共鸣不统一,高音困难,低音下不去,音色粗糙暗淡,字音含混不清,缺乏力度等。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正确的声音观念,科学的发声方法,才出现了横膈膜和控制呼吸的肌肉无力,声带闭合不严实;喉头上提或下卡,喉头位置摆放不正,对打开喉咙存在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以致撑大喉咙,躲开声带等发声毛病。美声唱法是人的全部声音最精的提炼,被世界各国的声乐家们所公认为最正确的歌唱方法之一,它讲究的是音色优美和气息的自如,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匀净,它要求演唱时,声音非常自然、柔美。如果声乐教师掌握并能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运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对这些学生出现的“漏气”“喉音”等一些发声毛病得以正确的解决。
总之,声乐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能,将美声唱法的精华与我国的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相结合,处理好教材作品中的“声”与“情”的关系,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及演唱技能,在优美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中动听的歌唱。
(二)即兴伴奏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是用钢琴快速有效地弹出与歌曲情绪相协调的伴奏,在演唱歌曲时钢琴伴奏能起到对歌唱者的情绪引领、烘托、补充的作用,使其音乐形象的刻画与塑造更趋完美与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与钢琴即兴伴奏是分不开的,其伴奏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演唱能力和水平。有的声乐教师在声乐艺术上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了,但在教学中给学生伴奏时就显得与其高深的声乐演唱水平不相吻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后完整演唱作品时,却因声乐教师低质量的伴奏技术限制而影响了整体演唱效果。为此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基础及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即“和声”“作品分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准确选择与音乐情绪相吻合的伴奏织体,同时还要与教学对象形成默契的配合,形成相依共存的有机整体,共同渲染声乐作品的感染力。避免在伴奏时出现“独奏型伴奏”和“跟奏型伴奏”,而且也不能因为解决学生的歌唱技巧问题而放弃完整的整体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使声乐教师掌握“快”“准”“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不断提升即兴伴奏水平。
(三)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构成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其实质是教师能建立有效的课堂动力系统;能随时掌控与调节学生的心理与情绪,驾驭课堂真正发挥教学设计技能的作用,使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能时时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及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出发。声乐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歌唱技艺和教学态度外,还要恰当地设计好教学,优秀的声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设计的创造性运用和刻意探求。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效果差异是很大的。如:有的声乐教师把课准备的很精心、教的也很热情、很卖力,也想让学生真正学到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范唱,展示自己的专业技巧,可学生还是在课堂上出现不听讲、不学唱、趴桌子、玩手机、做与本学科无关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反差这么大的课堂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只顾表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程度的了解,强迫学生反复跟唱练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意愿,尽管教师的范唱唱得很动听,很完美,却不能推进教学,反而成为教学的一种障碍,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失败。
因此,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课堂上最容易把握的是知识的本身,因为它是静态的,而最难把握的却是教学对象“学生”,因为它是动态的,只要学生不同,教学设计及备课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标准程序化,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创造性的策划。声乐教师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能力,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此外,教师还应该运用一些激励的策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威廉·詹姆斯曾说:“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而当他收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 ~90%。”激励是学生的第一精神需求,激励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激励教学法。如:对心理承受能力强、不甘心认输、经常得到教师认可和表扬的优秀学生可采用极限激励法,即给他难度较高的作品,刺激他,让他竭尽全力地发挥潜力,也可以尝试加压法,反向激励法,使他始终处于一种竞赛状态,不断地追求技术上的尽善尽美,以求脱颖而出;对心理素质不好,唱歌跑调的同学则应采用及时鼓励法、适时提高强化标准法,对其每一次演唱的细微进步及时作出评价和赞美,并随时调整强化提高的标准,给他以惊喜和自信,激励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总之,声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究、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反馈调整、因材施教,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