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谚语中十二生肖形象的对比

2016-06-25 21:56孙巧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形象谚语对比

孙巧慧

摘 要 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用语通俗,修辞生动,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中日语言中关于十二生肖动物的谚语,既体现了两国人民心目中的动物形象的异同,也折射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谚语 十二生肖 形象 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7;I0-03 文献标识码:A

十二生肖是一种颇具内涵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其特点是以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配上十二地支,即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谚语是一种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富有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较为定型的语句。汉语和日语中关于十二生肖动物的谚语,体现了中日两国生肖形象的异同。

1中日谚语中的十二生肖形象

1.1鼠

纵观古今,老鼠生就一副玲珑机灵的体态,喜欢上蹿下跳,善于夜间活动,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即使它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一,但因其品行不端,给人们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令人咬牙切齿,这种深恶痛绝很自然地会反映到语言之中。在汉语里,以鼠为中心词的谚语大都为贬义。如:

老鼠眼睛寸寸光。形容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远大前景。

老鼠眼看天。比喻用狭窄的眼光看人,给看低了。

老鼠打枪,家贼难防。比喻家贼贼难防。

老鼠专拣窟窿钻。比喻坏人专门选择薄弱环节伺机破坏。

在日本,老鼠也是不受欢迎的动物,与老鼠相关的谚语,也大多为贬义。如:

鼠が猫の物を狙う:鼠胆包天、胆大妄为。

鼠を以って玉となす:名不副实、虚有其名。

鼠の逃ぐる如し:落荒而逃、抱头鼠窜。

鼠捕らず駆け歩く:装模做样、滥竽充数。

1.2牛

在农耕社会里,牛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耕田犁地等主要靠的是牛。作为以农立国的中国,牛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牛憨厚、勤劳、吃苦、耐劳,“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因牛的外形过于憨实忠厚,因此牛也被认为有固执、愚蠢、木讷的特性。在中国,人们对牛的感情可以说是爱恨交错。如:

牛食如浇,羊食如烧。牛吃过的田中禾苗,会像浇过了水粪那样长得更加茂盛,羊吃过的却像火烧过的那样,难再生长。

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比喻把能力和才能逐渐发挥出来。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胡拉硬凑起来,比喻两者毫无关系。

牛不喝水硬按头。比喻强迫人家去做他不愿做的事。

日本作为岛国,四面环海,以渔业为主,对于牛在农业生活的重要性,不像中国那样有深切的体会,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牛是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因此日语中与牛相关的谚语几乎都是贬义的。

牛に経文,对牛弹琴。

牛に食らわる,上当受骗。

牛の歩み,行动缓慢。

牛の涎,漫长而单调。

1.3虎

虎是人们熟悉的珍贵动物之一,它威武勇猛,彪悍强健,令人畏惧崇敬。在中国,虎是“百兽之王”,它威猛、雄壮、阳刚、强大,同时它也是凶残、嗜血成性、狂妄、暴躁的象征。人们敬畏它,崇拜它,这种情感在谚语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

虎父无犬子。比喻父亲是英雄,儿子当然也不会是弱兵。

虎瘦雄心在。比喻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决不会气馁消沉。

老虎屁股摸不得。比喻不要去招惹那些自以为是或脾气暴躁的人,以免惹麻烦。

老虎戴佛珠。比喻坏人装出假慈悲的样子。

在日本,老虎也是勇猛、凶悍、残忍的象征,让人心生畏惧。如:

虎の尾を踏む:虎尾春冰。比喻非常危险。

虎の口:危险之地。

虎を野に放つ:放虎归山。遗患日后。

虎を養いて自ら患いを残す:养虎遗患。

1.4兔

在中国,兔子的形象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寓意长寿、吉祥、温顺、可爱、敏捷;另一方面,它也被看成胆小怕事、狡猾的象征。汉语中关于兔的谚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如:

兔子回头凶似虎。比喻弱小者被逼到绝路时,也会拼命反抗,凶猛异常。

兔子靠腿狼靠牙。比喻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兔子不吃窝边草。比喻人一般不会在自己生活或工作环境附近做坏事。

鸡肠兔子胆。比喻人肚量小,胆子小。

在日本,兔子的形象与中国大致相似,它是动作敏捷、胆小、狡猾的象征,日语中有关兔子的谚语也是或褒或贬。如:

脱兎の如く:势若脱兔。非常敏捷。

兎の登り坂:兔子爬坡,大显身手。

兎も七日なぶれば噛みつく:兔子急了也咬人。

狡兎三窟:狡兔三窟。

1.5龙

龙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是十二肖兽中唯一传说中的神物,虽然没有实体,但龙却深深地扎根和融化在华夏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贵的象征,同时也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因此,汉语中有关龙的谚语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敬畏、敬仰、敬崇的心情。如: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比喻只有知识广博有严厉的人才能识别优劣,才能识货。

龙龟沧海,虎入深山。比喻不同人才需在不同位置上发挥才能。

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儿子会打洞。比喻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其子女的人品和行为。

宁养一条龙,不养十个熊。比喻培养一个有志有为的人要远比培养十个无能之辈好。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龙也具有中国龙的大部分特征和象征意义。如:

竜に翼を得たる如し:如虎添翼。

竜は一寸にして昇天の気あり:杰出人物自幼胸怀大志。

竜の鬚を蟻が狙う:蚂蚁想吃龙须,比喻自不量力。

竜の雲を得る如し:如龙得云升天。英雄豪杰际会风云,大展才能。

1.6蛇

蛇的外形令人毛骨悚然,它的特征让人不寒而栗,从整体来说,蛇给人们留下不舒服的感觉。由于蛇给人们的印象不佳,阴森森冷冰冰,所以汉语中关于蛇的谚语大都属于贬义的,用来做提醒、警示或概况一种事实之用,发人省醒。如:

蛇钻竹洞,曲心还在。 比喻坏的本性不可能改变。

蛇走无声,奸计无影。 比喻阴谋诡计常在暗处进行,不易被发现。

蛇无大小,毒性一般。比喻坏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一样的。

蛇在蛙遭殃。比喻坏人不灭,好人遭殃。

在日本,蛇也是阴险、毒辣、狡诈的象征,关于蛇的谚语也以贬义为主。如:

蛇に見込まれた蛙のよう:魂不附体。惊慌失措。

蛇の生殺し:折磨得半死不活。

蛇を遣う:游手好闲。

藪をつついて蛇を出す:自寻烦恼,自找苦吃。

1.7马

马是人类的忠实伙伴、亲密朋友、得力帮手,它为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马具有不可磨灭、难以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人们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马,褒扬马。如:

良马不窥鞭,侧耳知人意。比喻听其声而知其意。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比喻勤奋有为者不会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

老马不死,旧性犹存。比喻人虽老了,但雄心壮志还在。

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的人做事熟练效果好。

在日本,马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受到日本人的重视与喜爱。如:

馬が合う:情投意合。

馬を牛に乗り換える:舍好求次。

噛む馬はしまいまで噛む:禀性难移。

馬には乗って見よ人には添うて見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8羊

汉语中,“羊”与“祥”通用,自古以来,人们把羊视为“吉祥”的象征。羊与人类和睦相处,它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却是羊奶、羊肉、羊毛、羊皮等,因此,人们非常爱护和喜欢羊。如:

人储二年粮,羊储三春草。比喻有计划有安排。

群雁依头雁,头羊领群羊。比喻一个集体必须要有领导人。

羊无碍口之草。比喻饮食不挑剔,很随便。

羊毛搓成绳,力量大千斤。比喻弱小者团结起来就是力量。

相反,在日本,因其气候潮湿,不适应羊的生存,所以羊在日本的数量并不多,这也使羊成为了日本人不太熟悉、与之关系不太亲密的一种动物。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羊是软弱、可怜的象征,而且日语中关于羊的谚语也非常少。如:

羊の歩み:釜底游鱼。临近死亡。

羊の屠所に赴くが如し:面对不幸无力抗争,唯有悲叹不已。

羊頭狗肉:挂羊头卖狗肉。

羊を亡いて牢を補う:亡羊补牢。

1.9猴

猴子生性机敏灵活,善于模仿,深得人们的喜爱。汉语中关于猴子的语言,多带有活泼俏皮之感,同时,猴子生性机灵,不甘于平淡无奇、无所作为,而敢于“惹是生非”,敢于“反其道而行之”。如:

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比喻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或比喻不能自控。

花果山的猴子无法无天。比喻自由自在,为所欲为。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猴子坐到旗杆上,唯我独尊。比喻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在日本,猴子虽然被视为聪明、善于模仿的动物,但日语里关于猴子的谚语却以贬义为主。如:

猿の人真似:猴子学人瞎模仿。东施效颦。

猿が仏を笑う:猴子笑佛,不识深浅。

猿の水練魚の木登り:猴儿游水鱼爬树,背道而驰。

猿の尻笑い:耻笑别人,不看自身。

1.10鸡

鸡是人类最熟悉的家禽之一,千百年来,它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们从它的特性、习性中得到了一些感悟和灵感,并落于纸墨,以下谚语就是很好地写照。如:

鸡大飞不过墙。比喻办事要客观,不能盲目空想。

鸡毛撞钟钟不响。比喻以小击大,或人微言轻。

鸡司晨,犬警夜。比喻各司其事,各尽所能。

鸡飞蛋打一场空。比喻两头落空或彻底失败。

在日本,鸡被视为能驱除黑夜的灵鸟。日语谚语中关于鸡的谚语几乎都出自中国。如:

鶏犬相聞こゆ:鸡犬相闻。

野鶴群鶏に在り:鹤立鸡群。

鶏口となるも牛後となる勿れ: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

鶏を割くにいずくんぞ牛刀を用いん:杀鸡焉用牛刀。

1.11狗

狗本来是人类的朋友和帮手,但在汉语中关于狗的词汇,褒义和中性者寥寥无几,而贬义者却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在汉文化中,人们对狗的厌恶心理要大于对狗的溺爱心理。在汉语的谚语中,大多也都把狗用于贬责之列。如:

狗眼看人低。比喻势利之人所为。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比喻满口污秽,满嘴脏话。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比喻不识好歹。

狗咬狗,两嘴毛。比喻为私利互相争斗,都不是好东西。

在日本,狗是忠诚、机智、勇敢的象征,虽然日语中也有将狗用于贬义的词语,但相比汉语的词汇来说,它要宽容很多,不像汉语那么尖刻。同时,日本人更看重狗的忠诚,所以日语中不乏对狗的称赞之词。如:

犬と猿の:仲水火不容。

犬の遠吠え:虚张声势。

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狗养三日,三年不忘恩。

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狗随人走,猫向食奔。

1.12猪

猪的外形丑陋,肥头大耳,形象笨拙愚蠢,邋里邋遢,由于它的这些特点,它成为了懒惰、愚蠢、贪婪、丑陋的代名词,汉语中有关猪的谚语,大都借助猪的这一形象去嬉笑怒骂,并带有深厚的贬义色彩。如:

人怕出名猪怕壮。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死猪不怕开水烫。比喻人横下心来,什么都不怕。

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比喻养育儿女不在多少,贵在成才。

猪羊走进屠宰家,一脚脚来寻死路。比喻自寻死路,自绝己路。

在日本,十二生肖中的猪演变为野猪,所以野猪的凶猛、危险、冒进在日谚中有所体现。如:

猪の手負い:比喻非常危险。

猪武者:鲁莽的人。

猪突猛進:莽撞冒失,鲁莽蛮干。

天然礫に猪を打つ:天上掉馅饼。

2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中日谚语中十二生肖的形象,有基本相同的,如鼠、虎、兔、龙、蛇、马、鸡,也有存在差异的,如牛、羊、猴、狗、猪。这与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十二生肖动物在两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就有所不同,并在谚语这种语言形式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中日十二生肖文化对比”(2013QN038)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加藤迪男.十二支のことわざ事典[M].东京:日本地域社会研究所,2010.

[2] 顾雪梁,刘法公.中西文化对比——十二生肖寓意详解[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 徐微杰.汉日动物形象特征比较研究——以十二生肖动物为视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 荣桂艳.中日文化的特质之比较——由动物文化在成语、谚语中的映射谈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5] 万红梅.日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伴随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5).

[6] 巨积兰.十二生肖动物词汇中的文化区别[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6).

猜你喜欢
形象谚语对比
说说谚语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谚语趣画(一)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