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016-06-25 12:13禹泳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恩格斯本质马克思

禹泳如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依据,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内核。本文从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三个方面概括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的理论,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阐述人的问题时,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前提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不再是过去“抽象的人”,否定了黑格尔把人归结为“绝对精神”,也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看作“孤立的抽象的个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具体的鲜活生命,是有激情有欲望能从事社会实践的个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对比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时,应认识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而不是单方面的消极的灌输,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权威的说教的位置,而是应该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制定教育方案时,既要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又要根据教育对象个体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其次,应充分认识到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重视实践中的引导,丰富教育形式,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的理论说明了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所形成的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及逻辑起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现实的人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方式。

2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有着科学而丰富的论述,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问题是社会历史观层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出现过“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精神”、“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等探索,但都未达到科学的真理性的认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集中论述了人的本质的问题,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1)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人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并且人的社会属性是其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自然属性总是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因此即使是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综上,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2)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等,是复杂而多样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决定其他一切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本质;但是其他诸种社会关系也分别从各个方面决定着人的本质,每种社会关系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以生产关系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结合。(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地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关系总是具体的,因此由它们的总和所构成的人的本质也必然是具体的。此外,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历史地具体地变化着的,就如经典著作中所说的那样“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着这样的论述,“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指明了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因和根据,也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根本动因。人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社会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自身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和其思想的理论依据。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则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它是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若要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和其思想,首先,要着力把控人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认识和把握人们的思想,既要从社会经济关系中把握人们的思想倾向,又要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全面分析人们的思想全貌。其次,要着力把控不同教育对象所处的不同社会关系,寻找各自的特点和之间的差异。此外,还要注意人们所处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掌握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真正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三个方面,注重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实践的作用、注重社会关系的优化。

3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深入探究了人的发展问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的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的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成为行家里手,并进行独立创造;再次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心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

(1)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时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因此必须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及人的发展,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去探索人的发展的历史。(2)与私有制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直接决定着个人“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从而直接决定着个人的发展。分工和私有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才有了财产的不断积累和私有财产,也就是有了私有制。这种分工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的,比如说他是猎人、渔夫、牧人等,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只要他不想失去自己的生活资料,他就要一直做这样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旧式分工必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着人的发展。和旧式分工相联系的私有制,必然会随着私有财产的积累出现社会阶级的分化,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人们的阶级地位从总体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从而制约着个人的发展。“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的个人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但是并不是说他们被限制而不是有个性的个人了,而是“他们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所决定和规定的”。(4)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了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从而也消灭了阶级,建立起共产主义制度,才有可能使人的才能和个性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毛泽东同志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同志强调,“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到,“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并遵循个体自身的客观条件、自身意愿和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革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革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1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革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516.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革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恩格斯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回归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童年的本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