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凯涛
摘 要 运动员选材是运输训练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竞技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课题。从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选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选材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的训练选材经验,揭示中长跑运动员选材的规律和原则,以提高选材的科学化水平。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是根据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并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选拔出各方面条件优越、符合中长跑项目所需的人才。
关键词 中长跑 青少年 选材
中图分类号:G820.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中长跑是田径比赛中竞争激烈、体力消耗较大的一项运动。它要求运动员具备充沛的体力,较强的心肺功能,良好的速度和上肢力量,较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因此,必须研究和剖析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体育运动的选材标准多来源于优秀运动员的模式,选材的好坏是攀登高峰水平的先决条件,这是决定成功的一半。中长跑运动员身体形态应是干瘦有劲,身体修长,体重较轻,骨盆狭窄,肩宽胸厚,足弓较大,跟键明显,脚趾短平,小腿细长。另外,中长跑运动员的个性必须勇于向上,不怕吃苦,乐于牺牲,忍耐性强,气质非凡有惊人的毅力。根据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并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选拔出各方面条件优越、符合中长跑项目所需的人才,以便从小进行系统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河南省范围内,对中长跑运动员苗子选拔是一项基础性体育工作。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以人类遗传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为指导,对县域内优秀青少年中长跑苗子进行选拔,将为省队、国家队输送有潜力的田径人才,为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
1研究方法与对象
1.1研究方法
1.1.1目测法
凭自身的经验感知被研究对象的过程选拔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入手。中长跑运动员形态特征是相对体重较轻、下肢较长,《中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采用身高、体重、比体重(体重㎏/身高m)、比下肢长(下肢长m/身高m)四项作出选材测试指标,后两项为重点,在符合前两项标准前提下,比体重数值以小为好(27≤男≤33,25≤女≤35);比下肢长以大为好(男、女均≥51.0)
1.1.2 家系调查法
主要从运动员的家系遗传因素泡括:祖、父辈身高、身体状况、有无运动史、病史等)调查为主,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对运动员进行综合遗传调查,以从遗传学的角度对运动员全面评定,优选出适合中长跑体格特征的运动员.
1.1.3 参照对比法
参照国内外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特点指数,根据所选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相互对照。
1.1.4 综合评定法
根据以上几种研究方法,经过科学、系统的综合评定,最后落实的最佳行之有效的方案。
1.2 研究对象
河南省几所中学中对体育感兴趣,身体健康,热衷体育事业,具有意志品质好、吃苦耐劳性强、敢于为体育拼搏的优秀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2结论与分析
2.1身体形态
中长跑运动员受身高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身体形态也是影响中长跑的中长跑运动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选材时要注意选择,身体形态比较“干瘦”形,身体匀称,腿长体轻,骨盆小,胸围小,膝,踝关节围度小,跟踺明显,足弓较大的运动员。
(1)身体匀称、下肢长与身高之比大于50%,小腿长度与下肢长度大于50%。
(2)肩稍宽,骨盆稍窄,臀部略后突起,踝围较细,小腿肚略向上,脚弓较高,足长偏短。
(3)身高以修长为优,“大型化”的个体具有潜力,体重比,有体重€魃砀還?02来表示,看是否具有匀称的形态。罗莱指数,用体重€魃砀?€?07来表示,反映出身高机能方面得充实度。
通过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优秀成年运动员的罗莱指数在100~110之间,体重比在34~40之间。以此为参照对优选阶段的中学生进行罗莱指数和体重比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罗莱指数和体重比进行比较,作为参考进行选材。
(4)跑的动作灵敏、协调、放松、自然。动作频率稍快,向前摆积极,后蹬有力,上下肢动作协调,身体重心较平稳。
(5)速度测试时,动作频率快又较稳定。速度耐力测试时,控制速度的能力较好,跑的技术不变性,动作节奏稳定,呼吸节奏均匀,呼吸深度较大,最后冲刺较快,到终点时心率较高,恢复较快。
(6)相对力量素质较好,速度力量耐力较好,整体用力协调,集中,弹跳力较为突出。
2.2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保证运动质量的物质基础,运动技术是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能使两者能够发挥内部动力,挖掘最大的潜能。因此,中长跑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合理的运动技术,较强的心肺功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长跑运动是比较单一,枯燥乏味的运动项目,要求大脑皮层能承受较长时间的,反复单一的均衡刺激。因此,在选材过程中我们要考虑那些性格活泼又沉着冷静,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应变能力的运动员。
(1)爱跑,好胜心强,意志顽强,拼搏劲大,善于动员自己的技能能力。
(2)顽强的毅力,治理发育正常,思维敏捷,易冲动又能控制,善动脑,通情达理,善于与人合作。
2.3 技术特点
在运动技术方面则着重观察自然跑的技术。如在跑动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轻松自如、后蹬快速有力、节奏明快、富有弹性、实效性好是我们选材的一个标准。另外有些学生虽然未经训练,但跑的技术自然、合理、比较规范也是我们选材应该考虑的范围。中长跑要求后蹬实效好,前摆积极有力,两臂以肩为轴前后摆动,与腿部动作协调配合,整个动作自然、放松、重心前移且平稳,跑的节奏感强 跑姿轻松自然,动作技术合理;频率快,摆腿积极,后蹬有力。队员在进行速度测试时表现出运动速度快而稳定,呼吸深度大,呼吸节奏均匀。相对力量较好,表现出优秀的速度力量耐力,专项耐力测试中表现出较强的持续加速能力,到达终点后心率恢复较快。
3选材的过程
选材工作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选阶段、重点选拔阶段和优选阶段。现就各阶段的选材重点作如下分析:
3.1初选阶段:(12—13岁)重点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选材重点:广泛地从少年儿童中选择合适中长跑训练或较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
形态:选择身材匀称、干瘦有劲、重心高、跟键长、踝围细、足部力量较好的少儿。
素质:具有良好的速度能力、较快的速率, 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技术:评定少儿运动员整体技术,观察一定负荷下的技术来评价跑的动作是否协调、轻松、自然实效好。
机能:着重选择能承受较高的运动负荷,不易疲劳,具有良好的耐久力和较快的恢复能力的少儿参力口训练。
心理:中长跑是一项枯燥而艰苦的项目,选择那些对跑步感兴趣、思想稳定、意志力强、能吃苦耐劳的少儿参加训练。
3.2 重点选择阶段:(14—15岁)
选材重点:在注重形态、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同时,考虑机能指标和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程度。
形态:应该选择基本符合本项目要求的运动员。
素质:重视青少年选手的速度天赋,选择那些具有卓越的速度能力,尤其是短距离的冲刺能力,在疲劳状态下保持较高步频的能力运动员;同时注重基础耐力和速度耐力,力量耐力较好的以及良好的放松能力。
技术:经过初选阶段的训练。运动员应具备好的技术,整体动作结构合理、协调,合理的步频、步长组成及最佳的调整能力。
机能:在经过机能测定确保少年运动员的健康状况下,选择能随大强度运动负荷,具备快速恢复疲劳能力的运动员。
心理:着重评定少年选手在比赛中的心理适应和调整能力。选择对跑步有强烈的渴望,自信心强、适应能力强的少年运动员。
3.3 优选阶段:(16—17岁)重点以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选材重点:根据主攻方向,着重考虑运动机能水平和在训练和比赛的各种困难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形态:此时应表现出接近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素质:具有超强的速度能力,包括短跑的加速能力、速度变化能力;良好的耐力天赋,包括稳定的耐力机能和快速的恢复能力。
技术:形成较完善的中长跑技术。强调技术的合理、实效性,尽可能节省体能的消耗。
机能:稳定的健康状况、支撑和运动系统的稳定性、比赛能力和最大的运动员能力及对大负荷的良好承受能力。
心理:选择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较强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运动员。
4结论
(1)根据科学的选材方法,遵循科学的选材原则,选拔优秀的中常跑运动员,其模型特征归纳主要表现为:身材中等、四肢匀称,干瘦有劲;对负荷具有心理、生理承受能力;有卓越的速度能力,动作周期中较高的爆发性力量;具有崇高的理想、有追求、理想稳定、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
(2)因而力求训练过程中,在科学的选材方法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合理的训练手段、积极的恢复措施、严格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予以实施,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3)为省市体队输送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因材施教对中长跑苗子进行训练,使其成长为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
(4)中长跑运动的实践证明,过去仅靠用某一种或两三种训练方法的做法是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的,甚至到一 定时期训练水平还会下降。因此,一名有作为的教练员,必须充分运 用各种训练方法的长处为自己的训练实践服务,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只有这样中长跑训练才有出路。必须强调的是,对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各种不同强度训练时,首先要立足于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以提高他们的自然增长能力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只要我们基层教练员能够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正常的训练方法,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袁建国,王连臣.青少年田径训练与选材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
[2] 王列东,等.基层少年儿童中长跑选材[J].田径,2001.
[3] 陆建军,陈丽丽.谈短跑运动员的多维选材[J].辽宁体育科技,2003.
[4] 永井纯(日).中长跑,障碍跑[M].李鸿江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5] 王保成.我国田径后备力量的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0):13-19.
[6] 王刚.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城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7] 许彩明.山东省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
[8] 彭玲群.山东省“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9] 刘兴.山东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体育生状况分析[J].泰山学院学院学报,2009.
[10] 黄昌领.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