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

2016-06-25 17:20吕红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民族地区培养目标

摘 要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本文在对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下对社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提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业认同、基本的理论知识素养、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开展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工作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是行业需求、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的体现,对课程体系改革起着方向指引作用。因此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改革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是社工人才的素质标准,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一致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素质,而对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却具有差异性,有的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强调社工基础理论的支撑作用,有的则强调社工技能的掌握等。总体说来,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能在民政、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公益团体等机构的实践工作能力等。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晚,课程培养目标大都参照其他高校及港台地区的模式设计,导致民族地区社工专业现行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不能体现本土性、民族性、地区性等特点。课程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分歧,无法完全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背景下对社工人才的能力需求。基于此,民族地区高校首先应对培养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培养目标为指引改革民族地区高校课程体系。民族地区高校应在全国统一的、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着力突出地方特色,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具体体现为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具体说来,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

(1)对社会工作有较高职业认同,具备社工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高低,关系到社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既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目前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因此需要从专业发展的大环境入手来改变,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行业的社会工作岗位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来担任,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等;其次,列维说过“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应贯穿专业价值理念”;第三,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内化专业价值观。

(2)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素养。社会工作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社会工作者需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困难,缓解帮助对象的心理压力,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关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统计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般认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是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者来说,文化人类学相关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理解文化在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中的功能,能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不同人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差异性,并能在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社会工作。

(3)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突出实践性,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4)掌握开展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在我国的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文献中,民族地区、民族工作所说的“民族”指的是对应于汉族的少数民族,民族工作指的是针对这些少数民族(族群)的工作。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专业人才培养应能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实质就是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内容应包括开展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文化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的功能,并认知到所有文化的存在与力量,应具备对案主文化背景的知识基础,并在提供服务时能分辨出不同人群和文化族群间的差异,应致力于了解社会多元文化的本质及民族压迫等问题。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者为从属于不同民族文化体系的案主提供专业服务时,必然受到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民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也就必须考虑社会工作服务及其提供方式与所介入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切合性,也就是要提供“文化敏感”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基层缺乏专业的本土性的社会工作者。究其因,主要是因为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因此应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培育合格的社工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红梅.民族第五社会工作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4(06).

[2]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民族地区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