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佶《双山过信公所居》一诗的通信

2016-06-25 08:54吴洪激贺全斋
东坡赤壁诗词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峰佛祖禅宗

吴洪激 贺全斋

吴洪激先生:

读《唐诗品汇》,发现包佶作关于四祖的五律,为了共赏,照录于下:

双山逢信公所居

遥礼前朝塔,微闻后夜钟。人间第四祖,云里一双峰。

积雪封苔径,多年亚石松。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

包佶是天宝六年(747)进士,在任盐铁使时于贞元元年(785)路过蕲黄,当时李希烈在此叛变,江路不通,包佶受阻,此诗作于此时。

这首诗通俗易懂,无需解释。虽标题欠明确,但颔联交待双山即双峰山,信公即道信。道信住双峰山30多年,对佛教禅宗开始进行改革,集僧众500多人实行农禅并重,改变以往“一衣一钵,随缘而生”的游方生活方式;并劝僧俗念摩诃般若,改变以往仅念《楞伽经》之风;除坚持打坐做功课,还将挑水、砍柴、种菜等列为修行内容。包佶这首诗对四祖评价很高。“传 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既是对四祖的评价,也提出了接班人的疑问。五祖弘忍继承佛法,创立东山法门,发扬光大禅宗,作了回答。至于“传心不传法”未见史志记载,是一条新的史料线索,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首诗有两点矛盾:其一,“双山逢信公所居”,表明作者已到双峰山,那为何“遥礼”?难以理解。其二,道信于唐永徽二年(651)在双峰山圆寂建塔,那为何是“前朝塔”?不过唐于618年建国,到永徽二年仅仅33年,离隋不远,作者误以为前朝,也有可能。

贺全斋

丙申初春

贺全斋兄:

你托熊熊先生送来的信函已拜读。你读《唐诗品汇》,发现唐代诗人包佶写的一首咏四祖道信的五言律诗《双山逢信公所居》:“遥礼前朝塔,微闻后夜钟。人间第四祖,云里一双峰。积雪封苔径,多年亚石松。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和随信附的一段简要介绍文字。余甚觉宝贵。兄从事史志研究工作多年,史海钩沉,一向严谨。但余还是翻阅了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唐诗品汇》,加以印证,《唐诗品汇》是明代高棅编辑的唐代汉族诗歌选集,共100卷,规模阔大,具有独到见解。查证中,余还意外发现《全唐诗》卷205第19首亦有此诗记载。但诗题都是《双山过信公所居》,想兄所录《双山逢信公所居》里的“逢”字,疑版本有误。这是我在编辑《历代诗人咏黄冈》的遗珠之憾。据查,湖北《黄梅县志》、湖北《黄州府志》均亦憾失载。故推荐给黄梅《流响》诗词杂志和黄冈《东坡赤壁诗词 》杂志,以留存诗史,光大禅宗四祖祖庭。

包佶,是中唐大历、贞元年间闻名重臣。字幼正,闰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曾一度被贬岭南。不久又起为诸道盐铁使。他在巡视鄂地期间,适逢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向南进犯鄂州、蕲州和黄州,行程受阻,滞留蕲黄。他的《双山过信公所居》一诗,正如你所认定,很可能是此时所作。

此诗首句“遥礼前朝塔”中的“遥”,余以为应是指远道而来。“前朝”怎么理解?包佶与四祖道信同在唐代,怎么称“前朝塔”呢?余认为其二人虽同属唐代,但四祖道信所处的是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闰九月四日圆寂。而包佶出道到任盐铁使时,已到了公元785年,正是唐德宗贞元元年,已经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的皇帝。包佶称四祖道信塔为前朝塔,也是可以理解的。诗的末尾句“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的反问,虽然未见诸史载,但在西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时就作了回答。当时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佛祖拈起花来,意态安详,却一句话都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一位叫摩诃迦叶的人,破额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现在传给摩诃迦叶。”随之,将平日所用的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后来中国禅宗就把摩诃迦叶奉为西天第一代佛祖。这就是禅宗史上“拈花微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可见佛祖传法,其实是传的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这就是传法,传授心法。后来一直被禅宗历代佛祖推崇。到六祖慧能时,他干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由于包佶受到历史的局限,或对禅宗传法未深加研究,或故以反诘提出至今仍需深入探讨的佛学问题。包佶的这首七言五律,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在众多的唐诗中能收入《全唐诗》中,并被选录进《唐诗品汇》,是有其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

吴洪激

丙申春月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任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长、本刊前任主编)

猜你喜欢
双峰佛祖禅宗
老鼠的心
灵 山
Artist Prints Charms of West Lake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孙悟空问佛祖的五个问题
佛祖的袈裟
双峰尖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