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016-06-25 15:27梁斌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现实生活

梁斌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浅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梁斌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0300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交流也日渐频繁,文化意识形态的交流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并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也逐渐转移到意识形态的斗争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加强本国文化意识形态建设。而在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分析,从经济基础、人类历史、统治阶级、现实生活的角度浅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角度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人类历史;统治阶级;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存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意识形态的解释,马克思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历史性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自己历史观点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

马克思把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意识形态总是随着其附着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首先,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理论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也就是说,社会的有机体是指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其次,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人们在自己生产生活的社会之中,一定的,必然的会发生着不以他们意识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此时,就必须要通过变革一定的生产关系,来使物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马克思的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形态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又把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把以意识形态为集中体现的社会意识称为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

二、意识形态与人类历史

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类历史,他不但认为意识形态应该正确反映人类历史,而且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1]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发端的意识对于人生成为人的历史的作用。[1]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发端于意识,而意识是人的意识”,人们对于物质资料的需求是由肉体需要的本能所决定的,而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配合意识才会去“生产”。因此当人们有意识的去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时,人也就与动物相区别开来了。

其次,马克思考察了社会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又将产生新的需要,同时人口的繁殖,家庭以及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出现,家庭群体意识也随之出现。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时,部落组织也就出现了,家庭便成了从属关系。之后伴随着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也就出现了国家的群体意识即社会意识向意识形态转变。

最后,马克思洞见了意识形态还原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结果。国家意识形态也就是统治阶级的群体意识,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这个阶级统治的工具,利用教育、宣传、法律等综合手段,在民众心中进行“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把意识形态转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

三、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

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国家,而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所掌握的。因此,意识形态更多反映、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观念表现。也就是说随着统治阶级的变更,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发生转变。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的精神现象,是以社会分裂出对立的阶级作为前提的。分工不但产生了私有制,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3]共同利益才以国家这种与特殊和共同利益相脱离的独立的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也正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意识形态才以虚幻的普遍利益的面貌出现。

四、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

马克思在考察意识形态时,立足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从人类生活出发认识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生活过程的必然产物,意识形态也必将随着人类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意识形态的任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所决定的,都可以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中找到根据。离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变化就变成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历史现象。”[3]

五、总结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既不是自然,也是不神,既不是抽象的感性人,也不是抽象的理性的人,既不是脱离人的绝对精神,也不是脱离精神意识的人。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可以用数轴来表示,横轴代表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纵轴代表个人意识、家庭意识、群体意识,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开始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时,意识也就从这一刻开始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进而出现了家庭意识,群体意识,国家意识,国家意识由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思想家概括和总结,发展为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再由统治阶级利用法律,媒体等综合手段转变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

总之,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以及灭亡的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始终反映人类着现实生活,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由国家统治阶级所主导,反映一定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89-01

作者简介:梁斌(1993—),男,汉,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现实生活
未来事务的色彩
合理的利益目标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英国君主立宪制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