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传统诗画观的异同
——以莱辛“诗画异质”与苏轼“诗画一律”为例

2016-06-25 15:27贾馥瑞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莱辛异同苏轼

贾馥瑞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试论中西方传统诗画观的异同

——以莱辛“诗画异质”与苏轼“诗画一律”为例

贾馥瑞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

摘要:诗画关系是中西方文艺理论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18 世纪以后,西方逐渐强调诗画异质论,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观。而中国一直崇尚“诗画一律”观,尤以苏轼为最。本文通过莱辛的“诗画异质”和苏轼的“诗画一律”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来分析中西方传统的诗画观不同的原因并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莱辛;苏轼;诗画观;异同;原因

一、“诗画一律”与“诗画异质”的主要内涵

(一)苏轼的“诗画一律”观。

苏轼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体会,对文艺创作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极为深刻的见解。在诗和画的关系上,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就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诗句,表明了其“诗画同律”说的倾向。他认为诗与画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但基本规律和要求是一致的。两者都要创造意境,通过具体的景物激发读者或观者。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苏轼的名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首次明确阐明了诗与画相通的规律特点。另有“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实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等诗句分别从诗与画的创作方式、审美标准以及美学欣赏等方面肯定了诗画的一致性。苏轼的“诗画一律”观有效加速了中国诗与画的交融进程,使得诗与画的融合成为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

(二)莱辛的“诗画异质”观。

《拉奥孔》的副标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兼论《古代艺术史》的若干观点”,研究的焦点正是放在被温克尔曼反复用来佐证其观点的拉奥孔群雕像,矛头直指温克尔曼的诗画一致观。莱辛认为诗与画的首要区别在于,绘画等造形艺术以“美”为宗旨,诗等文学艺术以“真”为宗旨。温克尔曼论诗画皆以静穆美为宗旨,所以他说拉奥孔雕像在忍受最强烈的痛苦时,也不忘表现出宁静的外相,体现了伟大的心灵。温克尔曼说拉奥孔像菲罗克忒忒斯那样忍受痛苦①,但莱辛却发现,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笔下的菲罗克忒忒斯其实并没有忍受痛苦。“他由痛苦而发出的哀怨声,号喊声和粗野的咒骂声响彻了希腊军营。这些悲观绝望和哀伤的声音由诗人摹仿过来,也响彻了整个剧场。”②因此,他认为诗与画的关系是异质的。

二、莱辛与苏轼诗画理论相异的原因

(一) 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异。

莱辛之所以要严格辨清诗和画的界限,是和他所进行的启蒙运动分不开的。在莱辛之前,西方的大多数学者都持诗画一致说。启蒙运动时期他们不敢面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不理解古典文艺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它所表现的人本主义。因此,把文学从这种幻想的高空拉回现实的地面,以运动发展的生活来充实文学的内容,成了德国艺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与之相比,苏轼与莱辛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他所强调的“诗画一律”说是与中国的诗画传统和北宋历史文化现状直接相联系的。魏晋以来,文人开始把自然作为独立欣赏和表现的对象,开始在文学中主动追寻自然并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价值,出现了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派和画派。因此,绘画艺术逐渐向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艺术靠拢,企图借助诗歌的魅力提高画家和绘画艺术的地位。

(二)艺术传统的相异。

首先就诗歌而言,莱辛所说的“诗”指的是西方史诗或叙事诗和带有情节性的戏剧。西方传统的诗画艺术理论是以“模仿说”为核心的,尤其是诗,创作上以叙事性、情节性、动作性为主要特征。而史诗在中国可以说不存在,中国诗向来偏重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的抒情诗。中国传统的诗画艺术及其理论往往以“意境说”为精髓,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含蓄特点,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内心无穷变化的情感。因此,中国的抒情诗的内容主要是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融进了中国文人特有的与自然相关的感情。

其次就绘画而言,中西绘画在所用的工具、章法以及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西方注重逼真的描绘,追求真实地模仿自然与形式的和谐,他们将绘画艺术与科学结合,运用“光影素描法”、“几何学透视法”等绘画几何学原则尽可能地写实。而中国绘画,追求“意趣”、“气味”、“韵味”,其逼真程度远不如西画,但其笔墨中拥有西画无法拥有的美学上的独立性。

(三) 哲学传统的相异。

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是人与自然的相对立,而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则是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互相融合。究其原因,中国是身处大陆的农业国家,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十分紧密。大自然逐渐由生活的对象变为审美的对象,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形成人们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仅是人活动于其间的背景和环境。在神话和宗教的时代,神是人的对象化,他成为一切艺术的主角而将自然挤到次要位置。因此,西方哲学家们得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结论。可见,中国诗画与西方诗画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类认知自然的方式,是中西方相异的文化精神及哲学理念的典型体现,致使二者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莱辛和苏轼以各自的社会背景、艺术传统以及哲学传统为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诗画理论,对中西方文艺理论及文艺批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二者成了中西诗画理论的标志性人物。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与继承自己的传统,同时,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西两种传统的诗画观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也会不断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注释:

①[德]温克尔曼:《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载《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17 页。

②[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页。

参考文献:

[1][德]温克尔曼著,邵大箴译.《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载《希腊人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黄金鹏.中国诗画的尚朴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1998,03.

[4]刘放.评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5]何慧斌.苏轼与莱辛诗画关系论之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6]何云波.诗画一律与诗画之别——苏轼、莱辛诗画之辨与中西诗学传统[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01.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57-01

作者简介:贾馥瑞(1991-),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莱辛异同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