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怎样以移动受众为中心

2016-06-24 11:28黎妮晓宇
新闻前哨 2016年6期
关键词:窘境广播剧出路

黎妮晓宇

[摘要]作为广播文艺的经典品种,广播剧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媒介资源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让广播剧逐渐步入低谷。近年来获奖剧目成百上千,而听众叫得上名来的屈指可数。除了创作的功利性使受众变得冷漠,广播剧还存在内容陈旧、专业人才缺失、播出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

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广播找到了适合媒介竞争环境的发展新模式,而广播剧想要尽快走出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贵族殿堂”,也应当以移动受众群为中心,培养自己的忠实听众。首先在内容上狠下功夫,创作群众“喜闻乐听”的剧目;其次,走市场的道路,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健康转身;第三,筑牢传统渠道,开发利用新窗口,尤其是借助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让更多的听众有机会收听广播剧。

[关键词]广播剧 窘境 移动受众群 出路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称赞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的美妙。” 作为广播文艺节目的一个经典品种,广播剧的确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岁月。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名为《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广播剧,不仅播出时万人空巷,也让配音王刚一举成名。

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媒介资源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让广播剧逐渐步入低谷。虽然每年参与评选比赛的优秀剧目不少,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广播剧的发展面临着受众冷漠、内容陈旧、专业人才缺失、播出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

收听率,几乎成为大众衡量一档广播节目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先不论这个标准是否科学公正,惨淡的收听率的确严重阻碍了广播剧的健康发展。电视剧、网络视频的普及让广播流失了大量的听众,快速的现代生活也使人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剧本的魅力。曾经,广播剧是大众文艺,但现在它“已经基本退出了日常广播节目的运行机制,各个电台制作的节目,90%是为了评奖”[1],等评奖结束,这些剧目大都入库封存,难以“重见天日”。而且,仅为评奖而生的广播剧,其初衷带有严重的局限性,虽然制作精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远离群众,远离现实生活,听众对其并不“感冒”。创作的功利性让广播剧陷入了“小众化”的恶性循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难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受众的冷漠,除了因为受到电视、网络媒体的冲击,广播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制作广播剧是一项要求很高又很繁重的艺术工作,而且播出后的产出回报需要较长的周期,它与投入少、见效快的日常广播节目相比是“吃力不讨好”的任务,所以能够从事并且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非常稀少。同时,电台为了寻求发展空间,大量地采用全天候直播、低成本制作的节目,不少电台减少甚至撤销了广播剧播出的栏目,压缩或者停止了广播剧的生产。来自人才和资金的压力使得广播剧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多数广播节目已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以拓宽渠道,服务更多的听众。但对于广播剧来说,这一播出渠道还十分闭塞。比如,由中宣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汇集了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然而搜索历年的获奖广播剧作品,大部分网页都是文字简介或评析,想要获取试听资源,往往要大费周折。这也从侧面说明,制作者的意图并不在让更多的人听到作品,而只是拿奖。凭当下的技术,广播剧要上网并不困难,电台之所以不愿意这么做,除了在版权问题上有所顾虑,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广播剧缺乏信心。事实上,一些具备专业技能的网友自制的小说、动漫广播剧目前在网络上非常红火,但由于这些剧本缺少把关,纯属网民自我娱乐,所以剧中不乏低级、庸俗的内容。

有观点认为,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集体“进攻”下,广播已经沦为了“弱势媒体”,广播剧更是被称为“夕阳艺术”,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但这种说法抛开了媒介发展的阶段性和媒介自身的特点,过于静态和片面。美国传播学者雪莉·贝尔吉指出,“汽车中每5位成年人里有4位至少每星期听一次广播”;哥伦比亚大学一份报告中则认为:“广播是一种几乎能够陪伴所有行为的媒体”。[2]这说明,作为单一声音传播媒介,广播是唯一一个解放了眼睛和双手的媒体,它的移动伴随特定决定了收听广播不会影响听众同时进行其他活动。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广播找到了适合媒介竞争环境的发展新模式,而这也为广播剧带来了新的希望。

广播剧如何才能尽快走出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贵族殿堂”,飞入寻常百姓人家?笔者认为,电台应当紧紧抓住移动受众这一群体,从内容、市场、渠道三个方面着手,重拾广播剧的辉煌。

内容是成事之基

广播剧要赢得观众的认可,首先要在内容上狠下功夫,如果剧情本身无法吸引观众,那广播剧无疑就失掉了最重要的基石。过去的广播剧大气恢弘,一集通常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而要贴合移动受众群的收听需求,广播剧应当 “瘦身”,将每集长度控制在二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

近年来,剧作家们纷纷投身于回报率高、社会影响大的电视剧创作领域,愿意写广播剧剧本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还是有一批电台坚守阵地,不断在为听众制作一些“喜闻乐听”的剧目。比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明星广播剧《刑警803》,从1990年开播至今,已制作196部总计956集,连文学大师巴金,都曾作为忠实听众对该剧给予好评。“803”取自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察总队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由于剧情深入人心,如今,“803”成了上海刑警和刑侦总队的代号,连刑侦总队的电话总机号码,也用上了“803”。观众对这部刑侦剧如此着迷,除了配音演员技艺精湛之外,最重要原因还在于扣人心弦的破案剧情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

随着传媒发展的多元化,广播剧若完全凭借自我创新,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于是,根据热播电视剧改编的同名广播剧逐渐涌现。2006年,广播剧《亮剑》在全国多个省市电台播出,反响十分热烈。它的特点在于保留了电视剧《亮剑》主要演员的原始声音,旁白则由王刚担任。由于社会高速发展,许多听众根本没有时间看热门电视剧和小说,而广播剧能够变看为听,很容易就能抓住移动听众的市场。不过由电视剧改编广播剧往往制作成本高、人员投入大,所以电台必须认准精品,积极打造,通过影视剧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满足听众的娱乐需求。

除了移植影视剧的内容,电台还可以克隆一些新的创作方式,如设计“广播剧接龙”、不同发展线索的AB剧等,让单一的剧情走向多元化。另外,还可以邀请听众参与讨论、执笔甚至演播,增添广播剧的活力和吸引力。

市场是必由之路

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的胡占凡曾就广播剧的生产与发展问题做出如下批示:“广播剧发展的当务之急,不是业务和理论研究,而是如何向电视剧学习,走市场的路子。出精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靠输血肯定是没有出路的”。[3]从2004年开始,广电部门一直在举办全国范围内的广播节目交易会,但是广播剧基本上还处于无偿交换或以解决本台内需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除了一些明星剧目,大部分广播剧在商品交易市场上都难觅踪影。纵观广播剧从兴旺到逐渐衰落,继而在市场化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整个过程,再反观电视剧在市场化传播模式下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当明白,市场化程度过低严重抑制了广播剧的发展,而只有走市场的道路,才能从目前单纯的“播出节目”向“交易节目”转变,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健康转身。

如果说市场是汪洋大海,产业无疑是乘风破浪的舰船。面对市场的广播剧要利用自身制作成本低、产出见效快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市场化生产管理机制。电台可以组建广播艺术中心,以公司化管理研究创作听众喜闻乐见的新式广播剧,以承揽“贴剧广告”获得资金来源,以制播分离式供本台各频率固定栏目播出,逐渐引导听众形成收听习惯,用收听率检验播出效果,对社会反响好、引起收听热点的剧目可对外推广出售。[4]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创作基地—节目品牌—营销网络”的产业链条,将剧本、导演、明星、策划营销高手紧密结合,提高能效,降低成本,从而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

在此过程中,电台必须要摒弃过去单靠上级拨款的做法,广泛借助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开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另外,广电部门也要鼓励私营传媒公司制作广播剧,营造一定的市场竞争氛围。最好能够像电视剧市场一样,定期举办专门针对广播剧创作和销售的交易会,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中,恢复大众对广播剧艺术的信心。

渠道是制胜之宝

目前,广播剧的播出渠道并不稳定,在效益面前,一些电台不但无心拓展广播剧的播放渠道,甚至还会缩减、取消其播出时间,这给听众的收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多媒体时代,能够在收音机前专心收听的受众已经大大减少,因此,电台应当一方面筑牢已有的广播剧播出窗口,给予其一定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多开发利用一些渠道,特别是借助高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让更多的听众有机会收听广播剧。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些学者对广播的网络化表示担心,因为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异常丰富,广播作为单一信源的媒介,竞争力较弱。然而,广播剧是独特的声音艺术,一部制作精良的广播剧是值得反复收听的,因此,它不同于日常的广播节目,完全可以互联网上大显身手。

2008年8月,由赵宝刚导演的新版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同名广播剧也再次受到追捧。一些保留了原始音像资源的网友上传了二十几年前王刚解说的广播剧,吸引了不少年轻听众。[5]近几年,随着荔枝FM、喜马拉雅FM等一批电台应用的迅速崛起,很多网友自制的动漫、小说广播剧,网络下载量和播放次数也非常之高。这充分说明,通过网络收听广播剧的听众的数量还是十分可观的,但是电台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渠道,热爱广播剧的网友们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唱起了主角。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传媒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期,掌握了渠道,就掌握了制胜的法宝。所以现阶段,电台不仅要维护广播剧已有的播出渠道,更要拓宽它以后发展的道路。

结 语

声音世界带给听众的想象空间是无可比拟的。联想到香港电台、美国动画片中大牌明星的纷纷献“声”,不禁为声音资源在内地利用的不景气而感到惋惜。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乃至整个广播品种中十分具有保留意义的品种,它集合了语言、音乐、音响、节奏等要素,感染力非常强,能够充分体现广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传播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广播剧受到网络、电视的强大冲击下,我们应当从内容、市场、渠道三个方面不断探索和努力,培养忠实的移动听众群,让“魅力女神”的美妙得以再次展现。

注释:

[1]王波:《阵痛后的思索》,《中国广播》2009年第5期

[2]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万华:《广播剧市场之路》研讨会会议纪要.http://www.cnr.cn/gbyj/wj/HYJY/200912/t20091215_5057608

17.html,2009-12-15

[4]王建辉:《当前广播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剧困境与创新思考》,《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

[5]李谷:《王刚版广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下载量高达万次》,《.现代快报》2008-08-27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武汉大学电视台)

猜你喜欢
窘境广播剧出路
Carry-on Bags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中老年农民工 如何摆脱数字鸿沟窘境?
轻轻配送如何走出当前窘境?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窘境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