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媒体责任

2016-06-24 11:28胡琼瑶
新闻前哨 2016年6期
关键词:火腿小龙虾草莓

胡琼瑶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有少数媒体未经详实调查,就公然宣传报道,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社会舆论,严重者甚至导致产业滑坡。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每一个人,影响面广,关注度高。在进行“舌尖上的安全”报道时,媒体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把握报道的分寸?如何让真相走在谣言的前面?值得探讨。

被媒体“妖魔化”的农产品

细数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报道,有的纯属子乌虚有,有的部分失实,有的以偏概全,我们进行了一些疏理。

1、报道内容纯属虚构,完全失实。

最典型的当属2007年发生的“纸箱馅包子”事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大门户网站、成千上万的论坛、海量的网民大量的帖子铺天盖。后经证实,这是一条自编自导的、彻头彻尾的假新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2006年的海南西瓜注红药水事件,广州《信息时报》以《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被注红药水根本不能吃》为题进行了报道。后经调查,发现只是记者道听途说,有市民向有关部门投诉西瓜的“红”不正常,怀疑被注入了红药水。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公然报道,引发社会一片恐慌。

2、混淆概念,以偏概全。

2003年的“金华火腿”事件中,的确查出了一批问题火腿,产自金华,但有些媒体将整个矛头直指当时知名品牌“金华火腿”,导致这个企业一度面临困局。“金华产火腿”和“金华火腿”有着本质区别,金华市难免有一些小作坊,生产一些质量不过关的火腿,流入市场,媒体不经求证,扩大了打击面,使得整个金华的火腿龙头企业无端遭到牵连。

2015年12月,正是苹果消费旺季,一条有关“苹果打蜡致癌”的传言被疯转。后经中国农科院证实,苹果生长过程中表皮自身分泌的一层果蜡。有些地方可能会采取人工添加食用蜡的方式保鲜,但它属一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

3、缺乏科学依据,胡乱猜测。

黄鳝和避孕药的“绯闻”,闹了很多年。在自然界,鳝鱼长到成年,需要5年,而通过人工方式喂养,最多只需两年,如果投放大规格鱼苗,仅需6个月至10个月就可养大销售。有人分析,长得快是用了避孕药、激素。后经农业部证实,在黄鳝饲养中添加避孕药,一个月内生长速度比不用激素的黄鳝快了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根本不可能长大。专家介绍,鳝鱼饲料,是蛋白质含量高达20%至30%的精料,还配有蛋白质含量高的白鲢鱼,加上人工养殖的鳝鱼运动少,所以长得快。

前两年,有网文屡屡宣称,小龙虾经常在污水沟被发现,说明小龙虾喜欢脏污环境、体内重金属超标。湖北作为小龙虾主要产地,产业一时间受到较大影响。后经证实,小龙虾耐受性较强,能在污水中生存,但小龙虾生长过程中要脱七八次壳,需要保持水体相对稳定,pH值在6.5-8之间,水体如严重污染会影响小龙虾生长。目前我省推行的稻虾共生模式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据了解,农业部对我省小龙虾产地连续多年进行抽检,也没有发现药残、重金属超标。

4、夸大事实。

媒体的报道模糊不清,只言其一,不言其二,用“巨毒”、“致癌”等词语吸引公众注意。如,苏丹红辣椒酱的报道,只说辣椒酱含有苏丹红,会导致癌症,然而,报道中对苏丹红具体含量只字不提。事后,专家指出,只有吃了一定量的苏丹红,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辣椒酱吃进去的这一点苏丹红,其风险远远比不上烤羊肉串,远远比不上北京烤鸭的皮,更比不上一支香烟。

探究那些失实报道的根源

每一场风波背后,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行为和态度直接影响了舆论的走向,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015年4月,北京某电视频道的一则新闻报道称,记者在北京市场购买的草莓,找某机构检测出乙草胺农药超标,而乙草胺属b-2类致癌物。此后,该报道在微信、微博中疯狂转发,人们谈“莓”色变,导致北京市昌平区种植户损失2683万元。虽然被检测草莓的出产地在北京,但是“毒草莓”的说法还是引发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忧虑。武汉是全国四大草莓基地之一,草莓种植面积3万多亩,由受风波影响,武汉市郊多家草莓园都生意清淡,客流量较往年锐减1/3。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农民。武汉木兰金秋草莓专业合作社1000多户社员草莓的收益比明显往年偏低。

从致癌草莓到注水西瓜,再到吃避孕药的黄鳝,每一次媒体的报道,无论是真实或虚构,人们总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敬而远之,而农民则是无端成了事件的最终受害者。

无可厚非,对新闻媒体而言,大家关注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无疑成为热点。但此类报道对媒体和记者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就一个媒体,也可以毁掉一个媒体。不少媒体就因此做出公开道歉,极大地损伤了公信力。

探究那些失实报道的根源,不难发现,有以下几方面。

——媒体想爆猛料、抓眼球、谋利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话题作为“营销”手段,出现失实报道的媒体,多数对事件过程了解不全面,与专业人士、行业协会或相关企业缺少沟通,缺乏科学严谨精神,报道趋浅表化,深度不足。我们发现,这类报道以短、平、快的消息居多,深入报道、后续报道、社会全景式报道少。接到一些消费投诉、举报甚至恶意中伤,在未经权威部门调查证实的情况下,媒体简单地发布、转载或恶意解读,如此一来,导致报道信息失实、片面,在引起公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公众恐慌,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有待提高。列宁说过:“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地随便挑选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农产品安全报道是一个专业报道领域,需要食品安全学科的相关知识做支撑。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必须坚持事实第一的原则,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深入地采访。由于这类型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属于负面新闻,采访面临阻力,企业、地方政府采访难度大,过程复杂,因此,个别记者就采用电话、网络等手段,将信息简单化处理,这样报道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无序传播,也是导致公众无法分辩真伪,从而引起慌乱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报道的记者,有时面对朋友圈和网络上肆意传播的食品安全话题甚至谣言,时常感到无奈和无力。

食品安全报道中媒体的公正性

媒体是公共信息的平台,其重要职责是为公众进行环境监测,并把真实情况告之公众,特别是涉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危事件,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凡食品安全事件,刚开始都是一家媒体发布,然后网站、微博一哄而上,吵得沸沸扬扬。此时,主流媒体应迅速反应,主动出击,走在谣言的前面。

草莓乙草胺超标风波发生不久,湖北日报记者立即反应,深入基地、市场采访农民、合作社、企业,同时造访权威专家、政府部门,多方求证事实,于2015年5月13日整版刊发《草莓能放心吃吗?——乙草胺超标风波调查》,证实“吃草莓致癌”说法不靠谱。报道刊发后,全省最大的草莓合作社——武汉木兰金秋草莓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晋给编辑部打来电话,代表莓农表示感谢。他说,报道给了市场正能量。据了解,报道一定程度上给了消费者市场,今年草莓市场明显回暖。报道通过科学权威的调查论述,还原了事实真相,没有让谣言、传言占得上风,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媒体人的责任担当。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媒体应提高政治与大局意识,把握好报道的度。强化媒体与政府、企业、医疗卫生、社会公众等多方的沟通,在这个体系中,媒体应发挥好传声筒、解压器的作用,真实、及时、全面、深入地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做到信息传播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贴近性,既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哪些食品存在质量问题,更应重点发布如何明辨真伪、如何救助等信息。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新媒体应发挥迅速、快捷、传播广等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击谣言,传播正能量,同时披露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难作为、乱作为。

新闻记者走在舆论最前沿,应加强责任意识,做好信息第一道关,杜绝虚假新闻。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多搜集资料,多请教专家,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准确、权威报道,绝不能通过“爆猛料”来“抓眼球”、谋利益。媒体应时刻保持“怀疑”的审稿态度,严把每一道关口,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发现信息失实,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避免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

媒体还应发挥“万金油”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各类形式,与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多多合作,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推进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普及,对与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展开讨论,不断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湖北日报)

猜你喜欢
火腿小龙虾草莓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小龙虾
生吃帕尔马火腿
草莓
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龙虾
宣威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