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历史渗透

2016-06-24 19:11殷国栋
考试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中职语文

殷国栋

摘 要: 中职语文教学一味突出“工具性”,强调与专业的对接和服务,而忽视本质上的“人文性”。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历史意识淡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渗透,悄无声息地把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中职语文教学夯实底蕴、体现趣味、提高质量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中职语文 人文教育 历史渗透

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片面放大“工具性”的短视行为,导致语文课堂严重“缺钙”。中职语文教学中,尤其不能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专业对接,而忽视语文课堂的人文底蕴。在培养学生“匠心精神”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人文回归显得正当其时,而把视角投向丰富的历史资源,让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源头活水,不仅能弥补中职历史课程设置的缺位,更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深刻、灵动飞扬。

一、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丰富的内涵,为渗透历史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语文”作为成熟的学科概念,是以人文内容为基础的。语文学科中既有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的《兰亭集序》,又有体现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米洛的维纳斯》;既有展现人性之光的《一个人的遭遇》,又有追悼将士、寄托哀思的《国殇》等。可谓博大精深、气象万千,这些都为语文实践教学渗透历史教学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2.语文学科不是孤立的学科,没有历史适时有效地参与,语文学习将失去厚重和底气。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也不是语言课,语文课培养的是人文素质。简单地把文本感悟视角局限在段落划分和思想感情归纳上,不免无形中剥蚀文本学习应该达到的厚重。同时,语文学科不是“孤家寡人”,文史本来不分家。如对一些史学名著选段的文言文研读,不恰当渗透历史,未免是一种隔靴搔痒的认知。

3.中职生基础普遍差,历史知识欠缺,历史意识淡薄,凸显语文教学渗透历史的重要性。无需讳言的是中职生生源基础较差,知识积累欠缺,许多中职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都缺乏基本掌握。中职学校一般不会开设历史课程,面对这种窘状,语文教学就应适时巧妙渗透历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补充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任务。

二、渗透历史的实际运用

1.背景介绍历史切入不可缺失。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写作背景的介绍无疑是首位的。现行语文教材中一些文本背景久远,远离学生年代,尤其一些打着鲜明时代烙印和作者在特殊背景下写就的文本,更应该给学生讲清说透,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解读和品评,感悟文本传递的时间记忆和历史情感。如《想北平》讲述作者在战乱的岁月中身处异地,思念他挚爱的家乡——北平。如不在介绍作品前,引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对我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也已签订,华北危急、北京危急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作者为何想北平忧心如焚,念家乡情深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民族忧患意识就无从说起。因此,一些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本,加强历史渗透介绍,是把握全文、理解主题的前提和基础。

2.人物形象因历史坐标而生动。“不同社会环境里的艺术典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印记,具有独特鲜明的时代感”。马克思评论鲁滨逊的形象时告诉我们,鲁滨逊苦于经营、勤于开拓和扩张的创业精神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不论是文本中的典型人物,还是文本的作者,都无疑深受特定历史环境和际遇的深刻影响。唯此,人物形象才显得愈加生动,作家的创作才会愈加让人感同身受。如讲解《一个人的遭遇》,只有把视角回溯到硝烟弥漫的二战,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形象才会立体生动,才能深入理解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历史根源。如学习《将进酒》时,需要师生共同感知李白特殊的历史遭际和命运: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开始云游后的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3.历史渗透深化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中一些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文言文,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珍贵资料,而且是生动的历史文本。因此,对这类文本的处理不仅是简单的历史渗透,而且应以充实的史料丰富课堂,实现润物无声的“以史续文”。如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课文本身就是历史文本,故事性和史实性很强,教师需把节选部分的前因后果,以历史故事形式给学生适当补充,秦末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跃然于课堂之中,文中人物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更加立体。文章即历史,教师不仅要把课文讲透讲清,更要超越课本,穿越历史,删繁就简,实现文史的有机融合和巧妙渗透,让学生在故事中吃透历史,学习文言文,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

4.关注历史提升和写作厚度。历史素材是写作中的重要材料,关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文化,透过历史反观当下,运用历史佐证观点,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提炼出契合主旨的典故和人物,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多一分理智的人文关怀,从而加深文章的人文厚度,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如写作关于“尊严”的议论文时,选材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历史:尊严是人格的写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扔下乌纱,辞官归园是“尊严”;尊严是国格的高扬,苏武坚拒匈奴诱降,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是“尊严”;尊严是对使命的坚守,林则徐毅然踏上谪居之途,淡然吟出“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尊严”。

三、 正确认识语文文本与历史渗透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终究是以语文为主角的,语文是本,历史是末,切不可本末倒置。历史渗透是方式和途径,究其目的是为学生更深入理解语文文本,提高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服务的,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运用历史知识,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深厚学生人文底蕴的一股春风,是充盈语文崭新天地的一腔风骨。加强历史渗透,实现文史相得益彰,更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断思考和践行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3]徐丽卿.融史入文 文史结合[J].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8).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中职语文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