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飞锋
[摘 要] 单元初始课的教学如果能采用“从整个课程中相关内容出发,以之前认知作为学习的生发点”“紧紧围绕单元科学概念脉络,聚焦单元中心话题”和“实现单元初始课的功能特性”这三个策略来观察和设计单元初始课教学,必可使单元初始课的教学更为有效。
[关键词]单元初始课 承上 聚焦 启下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78
单元初始课是单元之前内容和本单元的连接点。如果从整个单元的角度来看,其是所在单元的“基调”课。如果再从单元内部分工来看,其是单元内后续内容的起点。可以从“承上,聚焦,启下”这三个功能层面入手,分别制定教学策略,以实现单元初始课有效教学。
一、初始课应从整个课程角度来观察,承上方能启下,需做好与本单元前内容的承接和融合
【策略1】实施案例《抵抗弯曲》
《抵抗弯曲》是六上《形状与结构》第一课。《形状与结构》单元一开始让学生感受材料加宽加厚,会更结实;然后不改变宽厚,改变形状也能很结实;然后发现采用像拱形这种结构的话会更结实;然后发现采用框架这种结构既会更结实,而且很实惠;最后用桥的内容让学生对材料的结构和形状的认识进行了综合融汇和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类从追求厚重结实到追求轻巧、追求节约材料这样地对材料形状结构的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
从整个课程看,这课与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学生有过关于材料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也即前概念。这些是我们要加以利用的。三年级《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重点是研究不同的材料的特点上。而六年级则重点是放在了同一种材料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上,在内容及研究方法上有前后联系。
从“不同的材料的弯曲能力是不一样的”的前概念,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比较自然地开始关注和研究“同一种材料做成的物体,抗弯曲能力是否一样”的探究主题。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避免我们的科学课课堂上“课课孤立”这种断裂的现象出现。因为内容的断裂,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线的断裂,那么,最后学生的科学概念体系也必将是零碎的。这些应是我们力求避免的。
综合以上意见,从整个课程角度出发,依据单元初始课实施策略一,从结合之前内容和学生前概念出发,体现单元初始课“承上”的连接点功能,然后,可以对本节初始课做以下设计(简要思维脉络形式)。
#三年级《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我们学了哪几种材料?它们的弯曲能力一样吗?
#用同一种材料制作成的物体,弯曲能力一样吗?
#你认为和哪些因素有关?谁的影响大一些?
#与厚度有关一般应该能想到;宽度的话,可以来解释下窄纸条弯垂,整张纸坚挺的现象,如此建立弯曲与宽度有关的初步认识。
#谁的影响大一些?这个问题就创设了一个争论的环境,也会产生探究主题问题。
#控制变量前提下开展宽度和厚度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检测抗弯曲能力这类实验在本单元中还将进行若干次。本次能建立一个模式,以方便后面几课的研究更为有效。要明确的是必须控制“4不变”,要引导的是如何科学地改变变量以方便观测研究。
#分析数据、交流
#请用所得知识解释:解释现象一:米尺平的放易折弯,立着放不易折弯。解释现象二:认识房子、桥梁里面的柱子和横梁,如果发生弯折,柱子和横梁谁更容易弯曲?说说理由。
二、初始课应从整个单元角度来观察,紧紧围绕单元思维脉络,并将学生的关注点逐步聚焦到单元中心话题
【策略2】实施案例《我们的小缆车》
在本课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聚焦到本单元“运动和力”这一主题上来。运动和力是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小车是载体,我们的课堂中虽然是在对小车开展研究,但关注点却要落到对“运动和力”的规律的认识上来。比如,对各种车的认识中,应将“它们运动起来的动力是谁提供的?”作中心话题,这样就将关注点导向“物体运动需要有个力的作用”这一本质规律上来,即导向了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话题“运动和力”上来。
依据单元初始课实施策略二,结合本单元运动和力这一主题,这节初始课就可以做以下设计。
#你能组装一辆小车吗?(提供零件)
#你能让这辆小车动起来吗?
#看看这些车是怎么动起来的?
马车——马的拉力
电瓶车——电动机提供动力
……
要让小车动起来,需要给小车提供一个力。
#给你一根绳子和几个垫圈,你能让小车动起来吗?
#小车为什么会动起来?拉力?重力?重力方向?
#只挂一个垫圈的小车没有动起来,小车受到了这个垫圈提供的拉力了吗?那为什么小车没有动起来?你认为至少几个垫圈才能提供足够的拉力让小车刚刚动起来?
实验检测
#预测一下,挂上更多的垫圈,小车的运动会有什么变化?
#简要回顾用垫圈、绳子让小车动起来的研究成果
#考虑一下,如果不用绳子和垫圈,而是用皮筋的话,你有办法提供动力让小车动起来吗?下节课继续。
三、初始课从单元各课内部分工角度来观察,要能体现准备性、服务性、基础性和阶段性等功能特性
特级教师章鼎儿提出单元初始课要体现“四个性”。我对“四个性”的理解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一些准备,教师要提供帮扶服务,让他们打实后续学习活动的基础,但又不要超出目前阶段,搞乱整体学习进程。这就是初始课的“启下”功能。
【策略3】实施案例《电和磁》
#课前:组装电路(接亮小灯泡)
#出示指南针:有几种情况能使指南针偏转?(磁铁/铁)那通电的导线能吗?
#验证
要求:1.将指南针静置;2.将导线靠近指南针后通电;3.记录方法(方向:顺或逆时针;角度:指南针几小格
强调:是靠近而不是碰。
#汇报分析不同记录。
#可能电路有问题,讨论原因:偏转方向可能与电流方向有关;偏转角度大小可能与电流强弱有关等。
#提供器材,验证猜测。
要求:1.小组合作;2.记录方法(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来记录)。
#交流所得
#小结:通电导线产生磁,使小磁针偏转。它的特点和磁铁一样吗?我们以后研究。
《电与磁》是六上年级能量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中心话题是能量。课前组装电路,使本课内容与四下年级电单元内容相衔接。从怎样能使小磁针偏转切入本课,和三年级磁铁的内容相衔接。这些做法为建构本单元科学概念体系找到了起点。
在本课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本单元中要用到的各类实验材料,初步感触本单元中关于电与磁的一些基本问题,为整个单元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整体看,这节课还是能较好地实现了初始课功能,是一节有较高效度的初始课。
总之,我们如果能采用这三个策略来观察和设计我们的单元初始课教学,必可使我们的初始课教学更为有效。
(特约编辑 左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