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婷
[摘 要]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除了必备的乐理知识外,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也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对于音乐课来说,其音乐活动则是最主要的形式,课堂上的活动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但是如何运用好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是一个值得音乐教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简洁性 参与性 根本性 音乐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71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从音乐本色出发,搭建平台,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必要的活动不仅可以还原音乐本色,提高课堂实效,还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在活动中,教师要追求语言的简洁性
语言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不是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教师在音乐课的活动中,要分清主次,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简洁。有的教师在教新的歌曲时,喜欢旁征博引,像语文教学一样开展音乐教学,从作曲、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方面开始滔滔不绝。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只是彰显教师的才华,其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其实,真正的音乐感受应该来自学生,因此,这需要让学生去听,去感受,而不应被教师的感受代替。
我曾经听过《茉莉花》的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先播放《东边升起月亮》这首歌的演唱视频,学生看完后,教师就迫不及待地问:“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来说说这个画面……”一连串的问题像机关枪一样向学生扫射。表面上看,教师的课堂节奏把握得很好,实际上学生却不知道该先回答教师的哪个问题,这是其一;其二,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视频播放前,教师先提出一两个问题,如“听听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想法?”毕竟教师过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自然也削弱了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需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生而开展的。所以,教师要做到言简意赅,让学生有时间与空间去真正享受完整的音乐作品。
二、在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课程标准强调,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优等生,导致在音乐课的活动中只有少数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其他学生则变成了陪读。乐感好一点的学生自信一点,课堂上表现自然好一点;而那些乐感稍微欠缺的学生,总是害怕其他同学在背后议论,心里有包袱,不敢放开手脚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娱人,更重要的是娱己。教师需搭建平台,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如在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时,教师应该预测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哼唱几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唱歌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给那些不爱表现,节奏感没那么好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请他们唱给其他学生听,并给予鼓励。这样做可以提高乐感较差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为他们以后参与音乐课的活动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对全班学生有所了解,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天赋差异,在关注优等生的同时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还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推促精彩生成。
三、在活动中,师生要追寻音乐的根本性
当前虽然很多音乐课堂看似热闹,形式多样,学生有唱、跳、说、演等活动,我们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音乐欣赏需要的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表的喧哗。如在《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有教师喜欢画蛇添足,在学唱完歌曲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讨论,如何爱妈妈。学生讨论很热闹,这节课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唱歌,还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这节音乐课,似乎是教师的神来之笔。但是音乐课不是思品课,更不是语文课,过分追求这种形式的多样,必然会冲淡音乐主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忽略了音乐教学的本色,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音乐需要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少一点自己的表演。如在《祝你快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适当了解进行曲这一体裁后,组织学生听不同主题的进行曲,如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让学生在感受不同进行曲的风格后,自行进行对比,感知曲中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所要渲染的情绪等。虽然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些形式,但是却是围绕着音乐而进行的,更多的学生音乐体验与感知,才是音乐教学的重点。
总之,对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得多姿多彩。但作为音乐活动,主体是音乐,而不是活动,所以所有的活动,都必须紧扣音乐而进行,都必须为音乐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课堂真正彰显音乐本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最终推促音乐课堂不断生成精彩,实现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目标。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