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里的政治和友情

2016-06-24 09:14吴德广
今日文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敬献国宾花圈

吴德广

人之交往离不开鲜花,一束鲜花、一个花篮、一个花环,一下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鲜花之美能触发宾主之间的快乐情绪,并以通常难以想象的程度积极地影响外交行为,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作用之大,使人难以置信。

花篮里的政治

中国通常把正式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称为国宾,接待国宾少不了鲜花。国宾通常被安排下榻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有时也安排他们住12号楼。在我的记忆中,国宾进入钓鱼台国宾馆前,国宾套间里已摆放好以中国家主席或国务院总理名义赠送的花篮。国宾的活动场所,诸如欢迎、会见、会谈、宴会、签字仪式、演讲会、记者会等都离不开鲜花装饰。那些五颜六色、晶莹高雅、艳丽芬香的鲜花,醒目而隆重,给人喜庆、快乐之感。

中国老故事讲“花为媒”,在外交场合亦然。一束花、一个花篮堪当政治友谊之媒介重任。鲜花里含有鲜为人知的政治元素和信息,决不能等闲视之。例如一个国家的国庆节或领袖生日,花篮里的政治耐人寻味。

1960年12月26日,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紧急求见毛泽东主席,说要转达赫鲁晓夫对他生日的祝贺。这次赫鲁晓夫指示其驻华大使向毛泽东主席祝寿定有特殊缘由。人们知道,在毛主席这次生日前不久,时任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正式访问苏联,劝赫鲁晓夫以中苏团结为重,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赫鲁晓夫对此表示赞同。刘少奇主席正式访问苏联给外界留下中苏团结一致的印象。看来它就是祝寿的缘由。

赫鲁晓夫向毛主席祝寿,显示向毛主席进一步示好意向。毛主席如约在中南海接见契尔沃年科大使,这位大使郑重地转达赫鲁晓夫的生日祝贺,祝毛泽东主席健康长寿,工作卓有成效,并献上了一个大型花篮。花篮里的政治显而易见。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来北京,为尼克松访问中国打前站。基辛格来时,准备安排他住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周总理对5号楼内房间里的摆设和招待一一给予指示。当时钓鱼台国宾馆各楼楼道和房间里陈设的工艺品,染有很浓的文化大革命色彩,如墙上挂的宣传画,以及有红卫兵形象的瓷塑等,都被更有鉴赏价值的文物、国画所取代。楼内摆放的报刊,也作了一番挑选。基辛格住的下榻客厅里放进了一个大花篮。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领袖和人民在烈士纪念日向先烈敬献花篮、花环或花圈,已成为法定日子中最重要的活动。从人们敬献的花篮中,看出国家的大政治,人民珍惜和热爱和平的坚强信念。比如说在中国,在中国烈士纪念日那天,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鲜花献英烈,壮歌酬壮志。追思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鲜花背后的伟人

对于礼仪上的花束、花篮,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亲历亲闻,常有一层新的感悟油然而生。记得李鹏总理于1994年4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这次访问意义深远,当年我为李鹏总理访问中亚四国打前站。先遣组除了与东道国礼宾部门商谈李鹏总理访问日程外,还商谈礼仪、宾馆、赠礼、献花篮等具体细节。

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除了与乌方外交部官员商谈外,先遣组还肩负察看李鹏总理一行将访问的参观点等。时间所限,先遣组只能有选择前往。在诸多项目中乌方坚持我们必须察看乌兹别克国家公园的阿·纳沃伊铜像,此事引起我的重视。原来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十分崇敬阿·纳沃伊先生,他是乌兹别克文学语言的奠基人。

经双方商定,向纳沃伊铜像敬献花篮成为李鹏总理访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20多年过去了,我注意到,每次中国领导人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时都安排了向纳沃伊铜像敬献花篮。

几乎每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诞辰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朝鲜咸镜南道人民委员会及当地华侨等都前往向位于咸兴的周恩来总理铜像前敬献花篮。周总理是中朝友谊的奠基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主席一起缔造了伟大的中朝友谊,为中朝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周总理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得到了朝鲜人民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他为中朝友谊做出的卓越贡献,至今仍为朝鲜领导人和人民所缅怀和追忆。金日成主席称赞周总理把朝鲜人民的革命事业视为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表示“朝鲜人民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同志为朝中友谊建树的不灭功绩,永远留在朝鲜人民的心中”。

金日成主席访华在南京向周恩来铜像献花圈有一段往事。1991年10月金日成生前最后一次访华,除北京外,还访问了济南、南京和扬州。抵南京当日下午金主席瞻仰了原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在南京,当晚欢迎宴会后朝鲜同志找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江康,说金主席刚才发了脾气,狠狠批评了他们。金主席下午看到梅园有周恩来总理铜像,他本人应当向周恩来总理铜像敬献花圈,但他事先不知道,先遣组也没有向他报告。金主席让他们立即准备花圈,当晚由朝方主要陪同人员代表他向周恩来总理铜像献花圈,并且要拍电视。

礼宾司司长江康带着他们马上找到江苏省外办吴主任,吴主任答允立刻办,协助他们找花店,当时已经晚上9时多,大多花店已经关门,几经查找,幸好有一家还开店。朝鲜同志喜出望外,与花店联系上了,购买了花圈。近午夜时分,金主席实现了补向周恩来总理铜像献花圈心愿。此事见证金主席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感情。

人们说礼宾无小事,确实如此。鲜花背后是伟人。献花圈、送花篮是表示对伟人的尊重,其中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

外交送花有讲究

外交怎样送花,送什么样的花合适,什么场合送什么样的花?送花是一门学问,送花也是一门艺术,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收花人可以领会到其中的深意。送花既是对他人的情感表达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要掌握赠花的真谛,要先了解花语花意,才能更好的传递感情,抒发胸臆。

外交人员送花有讲究。研究各国国花很有必要。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家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是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民族团结的精神的象征,也象征民族的人格美德。国花还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要熟知驻在国的国花,也要认知驻在国其他珍贵之花。我记得,曾有国宾访华时,随专机带上珍贵的国花或其他特有鲜花献给主人或点缀答谢宴席。

外宾抵达时,第一时间送花是国际通常迎宾方式。献花并非花束越大越好,花朵越贵越好,而是视客人的身份和爱好而定。还应该考虑客人的对花的禁忌。如有的国家对菊花、杜鹃花等都属禁忌的花种。献花必须用鲜花,忌用纸花。献花的最佳时间是在迎宾主要首长与客人握手后,由礼仪小姐献上花。

每个国家送花的习俗不同,入乡随俗,务必根据当地风俗习惯送花。赠花讲究颜色。例如:很多国家不喜欢用白色鲜花。也忌用菊花。在欧洲,不少国家认为菊花是不祥之花,传统习俗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德国人忌用郁金香,英国人忌以黄玫瑰,法国人忌送黄花。据说,波兰人与罗马尼亚人以花为礼时,所用的花束必须是单数,忌讳双数。埃及人也忌讳把黄色的花送人。印度人忌以荷花作馈赠品,因为印度人多以荷花为祭祀之花。许多拉丁美洲人,也忌用菊花装饰房间,忌以菊花为礼。

在日本,不要送4朵花,因为日文中“4”的读音与“死”相同,“6”和“9”的读音与“无赖”、“劳苦”相近。探望病人时不送带根的花(包括盆花)。俄罗斯人做客送给女主人的花,讲究送单数,但他们忌讳“13”,而“7”在他们看来则象征了幸运和成功。在加拿大,加拿大人在探望病人时,依据病人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鲜花赠送。

送花环或花圈看当地习俗而定。花环在古希腊起初用来装饰神像。后来祭司也戴起花环来。花环还用来奖给在战场上和运动场上的胜利者。此后人们也喜欢在节日和宴会上戴起花环。用花环装饰建筑物的圆柱非常盛行,迄今还可以在许多古老的建筑物上看到。

古时花圈作为礼物赠送,以后逐步演变成对去世的亲人和好友敬献花圈,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据传说,古时人们相信人死以后能进入天堂,在死者的灵车前后抛撒花瓣,以此表示为死者去天堂铺设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用鲜花铺道,改用花圈与花篮来替代。因此用花圈或者花篮献祭死者,告慰死者的灵魂。在中国通常有向死者献花圈的传统,人们与佩戴黑纱、哀乐的礼节相照应。而向烈士墓献花圈或献花篮都得认可。祝贺节日、生日则用花束或花篮。

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花是自然界赐给我们的,艺术把花编织成花冠。”当然,这艺术来源于人们的信仰和习俗。

(顾丽华荐自《世界博览》)

责编:Ester

猜你喜欢
敬献国宾花圈
辽宁省暨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蓝仪式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举行
中国国宾洞——桂林芦笛岩
在文字里栖息
南瓜卧秋遍地黄
普京冒雨纪念卫国战争
敬献广大教师
反思?
在墓地
“如果挤得下的话”
花圈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