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08-0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验,当提笔写作需要旁征博引时,不能引出个子丑寅卯;当与别人辩论要引经据典时,却要搜肠刮肚,尴尬之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必背古诗文70篇(段)。可见,古诗词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1.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任何积累都是一个过程,古诗词的积累和记忆的前提就是理解、感悟和赏析,只有解得透、悟得多、析得深,才能记得牢。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物",转化为作者的观念和情感——"意";然后将头脑所获得的"意"转化为书面言语——"文"。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通过诵读、想象"夜泊枫桥、霜残月天、江枫渔火、鸟啼钟声"的画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声、色俱备的立体景象。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愁"字,体会诗中凄凉悲苦的意境。与此同时,将本诗与《暮江吟》中白居易描写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进行对比,感受语言文字中的事物所构成的意境,并将意境通过想象和文字的朗读表达出来。
这种对诗歌内容、意境、文法等多方位的整体感悟与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积累。在课堂内将理解、感悟、赏析、记忆等古诗词积累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指导自己的课外积累,才能真正提高古诗词积累的质量。
2.以点带面,厚积薄发
以"文"为线。苏教版的课本里有唐诗宋词,有成语经典,有《三字经》,有《百家姓》,有"老、庄、孟、荀"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本要求积累相应的古诗文。结合课文《春到梅花山》则可以积累王安石的《梅花》;学习《草原的早晨》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草原,可以积累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不仅便于理解文章,更实实在在扩大了对诗歌的积累量。
以"意"为线。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文时,可补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在学习孟浩然的《春晓》时,补充《绝句》《游园不值》《春日》等。在学习汉乐府民歌《江南》时,补充白居易的《池上》等。
以"人"为线。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可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大量"李诗"归类、整理;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时,补充他的《惠崇春江晓景》、《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以教材为切入点,带动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扩充相关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积累的数量,是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积累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
3.有感而发,语言升华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识字课文时,一说起"江南水乡",很多学生当即背诵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拓展开去,大家想到关于荷花的很多古诗,如白居易的《池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词串中描写秋天夜晚的景色,用了"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可补充"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在学生写作时,学生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或引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或引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描写与朋友的友谊时常运用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的交际与作文增添了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4.学科整合,拓展积累空间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古诗文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并且一般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多数作品更是如此)。根据这些特点,教学中可以引入音乐、绘画等,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为学过的古诗配乐进行朗诵,从而体会古诗古韵,根据诗歌的内容题字作画,从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除了在课前课后布置收集诗文资料,向学生推荐背诵篇目之外,课后还组织学生制作佳句收藏册、手抄报、书法写诗、插画诗、书签制作,举办古诗鉴赏会、吟诵擂台赛等,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艺,"诗、书、画"结合,布置教室。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古诗词积累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积累这些诗文,不仅能让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语言素材,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理解、欣赏、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