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舞“三板斧”巧入三境界
———例谈运用比较法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6-06-23 03:57陈永睿
青苹果 2016年6期
关键词:集成块诗歌散文三板斧

陈永睿



妙舞“三板斧”巧入三境界
———例谈运用比较法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陈永睿

程咬金是《隋唐演义》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三板斧”是他克敌制胜的绝招。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借鉴这种“三板斧”进行比较阅读,也能收到化难为易、势如破竹的学习效果。

第一板斧“找比点”,搭建“是什么”之跳板

面对一些诗歌散文材料,我们有时意识模糊混沌,“比较”举步维艰。事实上,任何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文本,只要具备相同、相似、相类性,就有可比点。捕捉这些可比点,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一环。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勾联整合”工作。所谓“勾联”,即勾通串联;所谓“整合”,即整理合并。从系统论上讲,“勾联整合”式是一种优化组合,它需要我们将在某方面具有相同、相似、相反、相类特性的材料勾通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密度大、线索明、配置好的“集成块”,或增或删,或详或略,或调整次序,以强化其“可比点”。一般来说,诗歌散文这个“集成块”的“联结点”(可比点),就是作者、体裁、背景、意象、情感、用典、风格等因素。确定了这一“联结点”,就可以展开比较。

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联系李煜的另一作品《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赵佶(宋徽宗)的《在北题壁》“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进行比较。李煜和赵佶写此诗时,都是才华横溢但治国无能的亡国之君,境遇悲惨,李煜被封为违命侯,赵佶被封为昏德侯,两人的诗作都情景交融,对比鲜明,表现了两人的亡国之痛、今昔之悲。只不过,李煜擅长写虚,比拟传神,赵佶擅长写实,情意真切。如此将这三首诗组成一个“集成块”,从作者、背景、情感、手法、风格等方面舞动“第一板斧”,我们就能找准切入的最佳角度,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变思维模糊为明确,形成系统知识。再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联系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用“花”、“风”、“雁”等意象“联结点”将两段文字联系起来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第二板斧“辨同异”,构筑“怎么样”之平台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理解新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不少同学虽然找到了“比较点”,却对文本的异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滞涩僵化。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从本质上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把文本的新旧知识、正反经验、纵横关系等联结、组织起来,或同中探异,或异中索同,或求同比异,促使思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以培养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求同法是带着一定目的的问题研究文本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发现更完整科学的“集合性的总体观点”的方法,即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过程,归纳总结事物的规律。我们要对相关文本反复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类同点,形成知识链,领悟规律性。例如杜甫的《蜀相》与陆游的《书愤》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作于动乱年代,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都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明白了这些,便可得到共性认识。

求异法是探索文本诸事物或大或小的相异之处,认识“这一个”、“那一个”,求得事物特殊性的方法,即通过对已知类特点的深入剖析,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地领会“篇特点”或“个体特点”。例如杜甫的《蜀相》与陆游的《书愤》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从歌颂诸葛亮功绩方面来看,前者从“实”处表现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计”等功绩,后者从“虚”处突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从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来看,前者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则豪情万丈,以诸葛亮自比自况,渴望建功立业;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前者以乐景写哀情,情景无间,后者侧重对比,由人及己。认识了这些,就能炼出火眼金睛。

一般情况下,应将求同法与求异法结合起来,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吹尽黄沙始到金”,从而把若干知识系统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时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使知识系列化、结构化。此外,还可以相机运用古今比较法、中外比较法、点面比较法、虚实比较法、正误比较法等,养成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看问题的习惯,全面地认识“怎么样”。

第三板斧“探根源”,营造“为什么”之舞台

有些同学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往往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归纳出几点同异便浅尝辄止,结果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上而随即遗忘。事实上,“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比较阅读时,还要善于质疑解疑,既要找到文本同异规律,“知其然”以形成感性认识,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作者的个人修养等因素,思考造成这种同异现象的根本原因,“知其所以然”以实现理性抽象的飞跃,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探寻相似、相关、相类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可以结合其内容、形式、写作目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个人风格(作家自身经历、思想境界、艺术趣味、文学修养等相关因素)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探究,从而挖掘出其深层原因。例如《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文,虽然同是归纳六国或秦灭亡之因,但《过秦论》因时(汉初民生凋敝)而作,意在规汉(劝谏汉文帝休养生息),故揭露秦之不仁;《阿房宫赋》为帝而赋,意在诫唐(告诫唐敬宗不要大兴土木),故指斥秦之骄奢淫逸;《六国论》缘时(宋对辽和西夏实施以“赂”促和之策)而写,意在鉴宋,故痛惜六国之失策。再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为什么与杜牧、王安石的咏项羽之句不同?这是由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靖康之变”前后,大宋无血性男儿奋起抗敌,南宋朝廷也不思收复河山,因而作者通过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故事,表达对南宋朝廷的讽刺。这样“问渠哪得清如许”,对相关知识依次编码、联系、印证、补充,懂得文体、作者、背景、风格、修养等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便能“为有源头活水来”,将各“集成块”连成有机的整体,形成具有深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比较阅读中,我们依次“找比点”、“辨同异”、“探根源”,搭建跳板,构筑平台,营造舞台,依次进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之境,就能学得准,学得活,学得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陈永睿,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首届“学术先锋人物”,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教改中心常务理事,安徽省“江淮好学科名师”,安徽省中语会理事,安徽省远程教育“首席辅导教师”,执教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中学,辅导学生作文发表或获奖数百篇(次),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发表论文近二百篇,主编、参编教学书籍四十部。

猜你喜欢
集成块诗歌散文三板斧
如皋市抡好安全监管三板斧
基于ANSYS的液压集成块内部孔道受力分析
有效整合教材,上好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教学尝试
中国时政报道的“三板斧”
基于响应面法的液压集成块直角转弯流道优化
写景还需“三板斧”
新余:分级诊疗制度的“三板斧”
液压系统中新型集成块的设计及应用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
船用低噪声液压集成块优化设计与分析